【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吴棠]“七月半”的民俗
  作者:吴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8-12 | 点击数:6556
 


  “七月半”指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在大理民间有“接祖”、“送祖”的习俗,是除清明节之外追念祖先的节日,又称中元节。道教和佛教都很重视这个“节”,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要做斋醮仪式,佛教则办盂兰盆法会,诵经、施食以追悼、超度亡人。按文献记载,北宋就有中元节祭祖先的风俗,大理民间崇信佛教和道教的人多,对中元节也就特别重视并形成一些独有的地方特色。

  七月初一傍晚接祖,即把去世的祖先“灵魂”接回家中。在此之前要把供奉祖先的神龛清扫干净,在灵牌(神主)前摆放供品:火把梨、花红、十锦南糖等。瓶花要选“祖先花”或黄菊。还要准备两个大碗浸泡一把谷种或麦芽,从发芽到长出绿色的苗叶,象征着家运的和顺与五谷丰登的年景。每天三餐都要先供祖先,然后家人进食。接着就要准备为祖先送行的“包”,一种像信封,16开或32开大小的纸封,木刻雕板印刷,白底套红。有固定的格式和行款,像信函一样有“收件人”和“寄件人”,用毛笔或钢笔正楷书写,不能差错。通常每家都有一本家谱或写有祖宗三代的立轴,以记本家源流,写包以此为底本。“包”内装冥纸、“金银锭”,是给亡人的盘缠,另附用红蓝纸剪成的衣裤鞋帽,作为返回“阴间”的行装。

  七月十四日送祖“烧包”;如年内有亲人去世,则提前一天称烧新包。当晚供奉的酒菜丰盛,其中要备一盘芋头花,两根长芋杆象征挑行李用的扁担。全家依次跪拜后,就在门外“烧包”,每一封“包”上的字,须从头到尾念一遍,然后把“包”引火,加上冥纸燃烧。火盆边要准备一桶水,以防火星飞溅引起火灾事故。烧完包后,供品投入盆内,连同给“孤魂野鬼”享用的一碗“浆水饭”倒入河内,送祖仪式结束,相传亡人就返程去参加第二天的“中元会”了。

  中元节还有一项民俗“放河灯”。“河”应为“荷”,因灯形状如荷花。用油纸制成碗形,以熬稠的松香作底料,中间有棉纱灯芯;也有用土碗盛油的。碗的周边是荷花瓣,起挡风作用。为什么要做成荷花形状?因佛教以莲花代表清净,莲花生于污泥而不受污染;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以莲花为所居。与佛教有关的用品和建筑,多半都有莲花图案。中元节晚上在西洱河上放荷灯,闪烁的灯光星星点点,顺着河流远去。如果灯火熄灭,就被认为又有亡灵得到超度了。

  “七月半”从表面看,迷信的气氛较浓。但从民俗学的角度考察,祭祖、烧包带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缅怀亡人之意。就像今天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以及空难等遇难的同胞亲人,点上一支蜡烛或献上一束鲜花,表示哀思一样,是一种祭奠的仪式。再说写包要有“底本”,给后人留下一份“乡土文献”。族谱、家谱已列入历史研究和档案收集的范围,对研究民族迁徙,社会经济、人口变化等专题,可视为珍贵的文献资料。还有“放河灯”这种内地少见的仪式,近年来已有旅游城市把它“开发”成为吸引游客,参与互动的节目。

  至于近些年在“七月半”期间,“香火”摊上出卖的纸制“别墅”、“香车宝马”、“冥币”等等,已经到了荒唐的地步,应予摒弃。民俗有继承,也有改良。随着城镇化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转变,多数居民已把“七月半”缩短为1至2天,13日接祖,14日送祖,或当晚接送。“缅怀”,在于内心的真诚,不在于铺张的形式;“简化”,成为趋势。


 

  文章来源:大理日报A3版 2010-08-11

上一条: ·立秋那点事:“秋老虎”也分公母
下一条: ·珠村:纤手弄针线 中国乞巧第一村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黄慧慧]云南大理巍宝山道教壁画的文化产业化探析·[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