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诗人之城,成都也是艺术家之城。这就是说,这个城市的诗人和艺术家数量比较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诗人一直占据当代诗歌的先锋位置,从诗人到诗歌创作数量,再到诗歌流派的影响力,都使得成都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重镇。同时也形成成都独特的文化氛围。而成都的艺术圈,从八十年代的先锋地位到现在的当代艺术架上绘画大本营,成都的油画群体在全国独领风骚。这就是成都的文化范儿,文化气场。
成都的气场对我个人有重要影响。要说滋养吧,成都的生活绝对提供滋养。生活节奏缓慢,气候舒适,气候温和,有更多的时间来体会生活,不是匆匆忙忙对生活浮光掠影,可以慢慢品味生活,比较接近古代的生活方式。此外,成都生活便利,生活成本相对其他城市低廉,这也是一个诗人理想的寄居地。
白夜创办之初,我曾经希望能把它开成一个像法国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一样的酒吧。让白夜成为一个诗人、艺术家聚集之地,让这儿成为一个沙龙式的艺术中心,成为朋友们的精神家园。十二年之后我写了一本《白夜谭》,写的就是这十年中围绕白夜的各种点点滴滴的趣事,以及成都朋友圈子中的最有意思的人和事。也可以说,白夜的成长与成都这十来年的发展是同步的,所以,你也可以从《白夜谭》中读到成都的街区文化发展史,其中也包括了成都的酒吧发展史。
成都本土的享乐文化,是很难被改造的。如果深入到成都文化核心,那种个性化的,对本地特色的执着;一直隐隐的,缓慢地改变着泊来文化。而后者,最终也只能屈服于这样一种会被归结为“盆地意识”的东西。“颓废”二字,是成都诗人最爱提及的;八十年代,成都诗人万夏写过一句诗:“成都,仅你腐朽的一面,就足够我享用一生”。人、诗,都足够颓废的。这让导演贾樟柯也叹为观止,将其用在自已的电影中。的确,这句诗也符合成都这座城市的气质。
成都现在正在塑造世界田园城市形象,而《新周刊》将成都冠名为“第四城”。因此,市领导更愿意打造一个一尘不染的洁净成都。从成都的地方志和成都城市历史去看,普通市民一直喜欢街头生活。在作家王笛《街头文化》一书中,曾详尽地描述过成都三十年代的街头文化。他举传教士威尔的话说:“这个城市好像有数不尽的方式,让他们通过做小生意来谋生”。他又说“他们为城市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生机”。进入现代化后,个人和公共空间与三十年代相比,肯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即便在最现代化和最富裕的城市里,固定的商店和流动的小商小贩,都是现代都市的组成部分,把城市的商业空间和居民的生活空间,连接在一起。如纽约街头,那些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摊点,那些乱七八糟、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商小贩,构成了纽约最有活力和最生动的生机。说实话,洁净美丽的城市终不免乏味,就像我去过的一些地方、比如一些北欧城市,漂亮而沉闷,一尘不染但又无人问津。每当这种时候,我就宁肯去一个相对贫穷一点、但却有蓬勃生命力的地方。
成都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如果牺牲这些与现代社会一起生长的城市因素,实际上也失去了这座城市的风格。在成都,正是由于有太多的街头生活,可以看到富裕阶层和平民阶层的差别不是太大。成都人喜欢吃,不讲究排场,重要的是味道,所以他们对饭馆的装修不太讲究,味道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成都有一些也能吸引人,卫生不怎么样,味道不错。所以你会发现,骑自行车的和开宝马的,会挤在一起吃小餐馆。有一次,我与一位香港回来的从头到脚穿着上万元三宅一生品牌的成都女孩,挤在一家“苍蝇馆”吃两元钱一碗的凉粉,我一直担心凉粉的佐料沾到“三宅一生”衣服上。这种现象背后的心态是,在成都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你钱很多我也不会太关注,也不会太羡慕,也不会特别想着挤进那个阶层。成都人在这方面不会有太大的动力,他们只想着过好自己的生活。
很多调查都说,成都是一个幸福指数很高的城市。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的氛围让成都人比较容易活在当下。2000多年前都江堰的建成对成都的命运是决定性的,这里自从都江堰解决水利问题之后,很少有大旱大涝,一直就比较富裕。就像这次西南千年难遇的大旱,成都也一点没受到影响。在我们成都人看来,这样一种富庶真的像老天赐与的一样,重要的是它从来没中断过,当然在某种程度上看,也有点靠天吃饭的味道。正因为成都从来就是天府之国,所以不会对外面世界有太大的羡慕。这里的人心理状态比较平和,生活满意度高,幸福指数也比较高。从负面的方面讲,在成都的确容易消磨斗志,不思进取。不过,在我看来,当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变成次要的东西,人们不再有时间来细细体味生活。但生活在成都,这样一个“以自己的慢来对抗全世界的快”的城市里,人们就有机会来静心面对自我,享受当下的生活。细细体会生活本身的魅力。
1990年,我在纽约居住时,我非常想念成都。其实我最想念的是成都的生活方式:“朋友们不打招呼,把门一推就走了进来”,这是八十年代的生活方式。九十年代我回国后,就发现这样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有了新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慢节奏的休闲。我和朋友们闲散、快乐;没有太多的钱和太多的工作,但是有太多的时间需要消磨。我们有时会开车几十里,到郊区一片油菜地里,坐在菜花丛中喝茶。说起来,这已经是上一世纪的事了。
而现在,我与朋友的交往,大多数时候依赖电话和短信,尽管我们住在同一城市,而且是半小时乘车可以穿过全城的成都。“不打招呼,把门一推就走了进来”,现在,是一种不礼貌、不顾及别人隐私的行为,连我自己也如此认为。开车出门到油菜花中,去喝茶,是一个多么奢侈,已经被我盼望已久,但好几年都没有实现的愿望。朋友见面,也成了一个浪费别人时间的事情。成都,一个被普遍认为闲散的城市,在这里,我同样开始感受到它正在不可逆转、快起来的脚步。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年4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