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朱金中]关公信俗影响千年:“万能之神”究竟该庇护谁?
  作者:朱金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9 | 点击数:10586
 

  忠义唯公号帝君

  关公信仰文化兴盛不衰的深层因素有多重。于统治者,关羽作为效忠皇家的忠义人物化身,符合他们以“冶心”之道、培养百姓忠孝节义意识、让百姓心甘情愿尽忠皇帝、以达江山稳固的目的。于百姓,仗义救危,侠胆仁勇的关公正是苦难深重的民众盼望的救苦救难的保护神。

  近现代,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抗日救国呼声高涨。根据《关林志》记载:1932年1月30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刘峙游历关林时,见关林冢围墙毁坏严重,即“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将关冢围墙修葺一新。1940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的王平政再次发起修缮关林。在那个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年代,关羽的忠义精神成为底层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动力之一。正如王平政所言:“学关公无他,杀敌除奸,尽忠卫国而已矣!”这朴素简洁的语言,道出了那个时代忠义精神最直接的内涵。

  抗战时期,关林成为国民党 127后方野战医院所在地。“当时大量医护人员、伤员都拥进关林镇,洛阳虽然是后方,但物资也非常紧张。在政府的组织下,老百姓在附近摆摊,出售多余的粮食、布匹、水果等,很快就在关林庙和舞楼之间的广场上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吴健华先生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原来小集市的基础上,关林举办了首次农用、生活用品物资交流大会,参与者达4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商品意识浓厚,关林由最初的单一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递变为综合性集贸大市场――关林市场。

  如今,搬迁后的关林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占地49.7万平方米的大容量、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市场。都说关羽是武财神,在武财神庇护下的关林人对于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认识。关羽身上的忠义精神在商品时代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诚信为商,这恐怕也是关老爷所未能预料到的。

  千余年来,关羽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广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认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关公信众颇多。从 1994年起,关林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膜拜关帝,祈求灵应。关羽,这位千秋圣人所凝聚的忠义精神,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会点。

  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够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烟祀且庙祀无垠的历史人物只有关羽一人,同时,关羽也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吴健华先生分析说。

  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忠、义、仁、勇”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关公信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生、发展、鼎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信仰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来源:大河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中日雷神考
下一条: ·[陈进国]传统复兴与信仰自觉
   相关链接
·[林玲]关羽早期瘟神信仰研究·[姬海南]乡土建构:村落生活中的信仰世界
·[张金金 潘萍]社会交换下的关公信仰·[陈岗龙]《蛮三旺》与格萨尔史诗
·[刘永华]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胡小伟]三教圆融与关羽崇拜
·[王齐洲]论关羽崇拜·[陶立璠]关公如何从战将走上神坛?
·[刘海燕]小说与文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传播与接受·[王丽娟]元明民间叙事文本中关羽的另类形象
·[加央平措]从关帝信仰到格萨尔崇拜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