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唯公号帝君
关公信仰文化兴盛不衰的深层因素有多重。于统治者,关羽作为效忠皇家的忠义人物化身,符合他们以“冶心”之道、培养百姓忠孝节义意识、让百姓心甘情愿尽忠皇帝、以达江山稳固的目的。于百姓,仗义救危,侠胆仁勇的关公正是苦难深重的民众盼望的救苦救难的保护神。
近现代,关羽身上所体现的忠义精神又有了新的内涵。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抗日救国呼声高涨。根据《关林志》记载:1932年1月30日,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刘峙游历关林时,见关林冢围墙毁坏严重,即“倡议集资,培而新之”,将关冢围墙修葺一新。1940年,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的王平政再次发起修缮关林。在那个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年代,关羽的忠义精神成为底层民众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动力之一。正如王平政所言:“学关公无他,杀敌除奸,尽忠卫国而已矣!”这朴素简洁的语言,道出了那个时代忠义精神最直接的内涵。
抗战时期,关林成为国民党 127后方野战医院所在地。“当时大量医护人员、伤员都拥进关林镇,洛阳虽然是后方,但物资也非常紧张。在政府的组织下,老百姓在附近摆摊,出售多余的粮食、布匹、水果等,很快就在关林庙和舞楼之间的广场上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吴健华先生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在原来小集市的基础上,关林举办了首次农用、生活用品物资交流大会,参与者达4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商品意识浓厚,关林由最初的单一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递变为综合性集贸大市场――关林市场。
如今,搬迁后的关林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占地49.7万平方米的大容量、多功能、现代化的大市场。都说关羽是武财神,在武财神庇护下的关林人对于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认识。关羽身上的忠义精神在商品时代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诚信为商,这恐怕也是关老爷所未能预料到的。
千余年来,关羽被视为忠义化身和道德榜样,在海内外华人中获得广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认同,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关公信众颇多。从 1994年起,关林开始举办“中国洛阳关林国际朝圣大典”,海外华人,特别是台湾、香港的同胞纷纷来关林寻根谒祖,膜拜关帝,祈求灵应。关羽,这位千秋圣人所凝聚的忠义精神,成为海外炎黄子孙与大陆同胞亲情沟通的交会点。
2008年,关公信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最早、辐射最广、对人们的意识观念浸染最深。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能够被三教共尊、百代景仰、千秋烟祀且庙祀无垠的历史人物只有关羽一人,同时,关羽也是信仰人数最众、享祀庙宇最多的历史人物。“关公信俗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是中华民族伦理规范、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显现。”吴健华先生分析说。
千百年来,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随着时代的发展,“忠、义、仁、勇”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唯公号帝君。”关公信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生、发展、鼎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对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信仰习俗产生了巨大影响。(来源:大河网)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