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何钧佑有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李彤 张娇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8 | 点击数:5447
 


  提起何钧佑的名字,在于洪区马三家可谓无人不知,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有着一肚子说不完的故事。2010年6月,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正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也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和保护。

  故事文稿多达五六十万字

  何钧佑今年86岁,出生于锡伯族官宦家庭,他的一生都与讲述民间故事联系在一起。他小的时候便听祖父用锡伯族语和汉语讲述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其讲述的反映锡伯族部落时代生活的“喜利妈妈传奇”故事,在家族中已经传承了数代。此外,还有何钧佑祖父的大哥讲述的反映锡伯族民间医圣传奇的“黄柯与神袋子”,这些故事每个都长达十几万字,反映了丰富的锡伯族先民时代古老社会的生活习俗、生活状况和风土人情。

  为了把自己家中传承数代的故事都保留下来,从2005年开始,何钧佑开始动笔记录、整理锡伯族民间故事。在他家中,记者见到了老人辛苦撰写的手稿——厚厚的几十大本子,正反面都写满了细小的文字,有的地方还配有老人自己画的插图。何钧佑说这几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在写,不为别的,就是想把这些故事都留下来。

  2008年,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下,组织了专业调查采录小组,本着“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开始对故事进行采录。虽然何钧佑已经是86岁的高龄,可是讲起故事来依然口齿清晰、风趣幽默。采录工作结束后,经过整理,工作人员惊讶地发现故事文稿竟多达五六十万字!没有先进的录音、摄像设备,仅凭着祖父、父亲的口述,难以想象何钧佑是如何将这五六十万字的故事熟记于胸的。

  具有很高的民族性和文化价值

  锡伯族民间故事是锡伯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较好地保留了锡伯族民间叙事的质朴风格与蛮荒特色,呈现着朴实的原始风貌,具有很高的民族性以及文化价值。

  首先,何钧佑家族传承讲述的这些锡伯族故事,与我国其他地区流行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在我国新疆等地流传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多以反映近代的生活故事为主。而何钧佑家中传承数代的锡伯族故事则带有明显的“史诗”性质,在艺术叙事中贯穿了锡伯族从其先民鲜卑人到拓跋珪时代的民族发展历史,何钧佑在向人们讲述这些故事时,也基本上保持当年祖父讲述这些故事时的原始风貌;第二,何钧佑讲述的这些锡伯族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语言优美流畅,保持了锡伯族叙事科学性、真实性,显现出了鲜明的北方民族文学特性,为学术界对锡伯族早期社会的历史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蓝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采访即将结束时,何钧佑给我们看了他正在整理的新故事《吾初勒西漫游记——走遍鲜卑大地和四大乌恒》。何钧佑说:“现在写的比以前慢多了,以前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写四五页,而现在一天才能写一两页。”还是普通的备课笔记本,很小的文字,配以细致精美的插图……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入选国家级“非遗”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对锡伯族宝贵文化财富发掘的一个新的开始!

  (来源:沈阳日报 ; 本报主任记者李彤 见习记者张娇岩)

 

  文章来源:搜狐 2010年06月22日05: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贵州猴鼓舞:“猴王”仅剩1人 年老难以胜任
下一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力格尔传承人劳斯尔去逝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赵磊]明代教化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写实特色
·[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袁瑾]民间传奇故事的现代生长与媒介重述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谢亚文]女性讲述者的发现: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百年回顾
·[夏中华]中国民间故事异境叙事研究现状述评·[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