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王守恩]社会史视野中的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
  作者:王守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4 | 点击数:13189
 
当疾病、瘟疫、灾害等危机来临的时候,民众有着太多的无奈,祈求神灵助佑等信仰活动是其必有之举。面对瘟疫、灾害之类公共危机,村社居民会举行集体仪式来禳解。这种仪式虽无多少物质技术层面的实效,但它可以唤起公众注意、凝聚集体力量、稳定人心与秩序,这对应付危机是有利的。信仰手段并不排斥可能采取的实用措施。例如面对疾病,求神拜佛、辟邪除妖与请医诊断、用药治疗可以一前一后或同时并举。在缺医少药和无力支付医药费用的境地中,民众也会自用偏方土法治病。医药可得而拒绝用之、专事祈禳似非普遍现象。事实上,许多巫者也兼用医术治病,故其后果并非一概不良。在医药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信仰手段的使用可以稳定患者及其家人的情绪,给他们以希望,这也强如在恐惧焦虑中坐以待毙。灾荒发生后,一些富人会捐资捐物进行救灾。这种慈善行为是社会保障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而此行为的精神动力主要来自行善积德必有好报的民间信仰。
在传统乡村社会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一项重要内容。民间信仰是民众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民间诸神是民众精神创造活动的一种成果、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不仅如此,民间信仰还是民众精神世界的最高主宰,是民众意识的核心与灵魂;它为民众构建了一个宇宙框架,民众在此框架下形成自己的知识与观念,调节自己的感情与心理,营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民间信仰为民众构筑了一个万物有灵、各得其所的世界。民众在这个世界找到了自己的确定位置,形成了经验知识和神秘知识相杂并存的知识系统,因而能够与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民间信仰渗入社会的生育、婚丧风俗之中。从诞生到成家立业、死亡转生,神与人终生相伴、生死相随,人生历程就在这种相伴相随中获得了神圣的扶持和不凡的意义。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使人们把传宗接代视为终极性人生目的。通过自我生命与祖先、子孙生命的衍接以及灵魂在不同世界的轮回转生,个人可以感受到一己生命的源远流长与绵延无穷,从而淡化面对死亡的恐惧和苦恼,个体生命由此跨越短暂而契人了永恒。民众对福禄寿神的崇拜表达了其价值取向和观念,并服务于其对荣华富贵、健康长寿的追求。对命运的信仰造就了民众先尽人力后由天命、在艰难困苦中不失时来运转希望的人生观念与态度,因而能够积极乐观地度过人生。拜祭、祈祷、占卜、巫术等民间信仰活动则可使人在精神上减轻压力与烦恼,消除迷茫与犹豫,得到解脱与安宁、希望与信心,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和谐,从而对人起了感情慰藉和心理保护的作用。
在民间信仰主导民众观念、心理的同时,民间艺术也与民间信仰结有不解之缘。原始时代,信仰的想象激发了人们的艺术想象,并感性化为各种形式的艺术。农业社会,民间信仰仍为民间艺术提供观念、意境、形象和想象力,促进了艺术的发展。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以民间信仰提供的认知成果为主要素材。神庙既是神圣的祭坛,也是建筑、美术、书法博物馆。一些园林式庙宇还运用了园林艺术、景观艺术,在作为神灵府第的同时兼为公园和游乐场。包括锣鼓、歌舞、说唱、杂耍、灯火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社火源于社祭,并有驱鬼防疫之意,它是社区成员集体祀神仪式的重要内容。各种民间艺术或多或少都蕴涵、体现着民间信仰,对其传播、继承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民间艺术也充实、丰富了社会的精神生活,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快乐。作为民间艺术生成的源泉、发展的动力,民间信仰因此成为民众娱乐的来源之一。
在民众的娱乐上,节日与庙会是主要的契机与场合。周期性的节日与庙会调剂了民众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和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而节H、庙会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节日与庙会的活动包含了物质生活方面的内容(如衣食的改善、物资的交流等),但其主题在精神生活方面。“每个主要传统节日都有它自己的有神论基础、神话解释、献给祖先和神灵的祭品”,①有些还献演社火、戏曲,娱神与娱人同时进行、一举两得。节日期间,娱神成为娱人的正当理由和巨大动力,官方因此容忍了民众暂时的越界与狂欢,民众从中获得了平时少有的欢乐。庙会从崇神祈灵发展而来,本是村社群体的祭神集会。它的主要宗旨是娱乐社区神灵,其方式除了供奉祭品之外还有献上社火和戏曲表演,后者实为庙会最吸引入之处。在庙会中,信仰与娱乐完美结合,敬神之会实际上成为人与神、人与人的联欢会,洋溢着一种狂欢精神。“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常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U元宵节为全国性的狂欢节,庙会则是地方性的狂欢节。通过庙会,人们维系了对神灵的信仰并与其保持着联系,同时也放纵自己、尽情欢娱。在民间信仰的作用下,节日与庙会除了呈现日夜接续、城乡交通、男女杂处、雅俗并陈、官民同乐的非常局面之外,还具有圣俗同乐的显著特色,成为人神共欢的盛大庆典。
对于传统乡村社会中的交往生活,民间信仰也是一种重要资源。村社神庙平时就是社区居民聚在一起闲聊、交流之处。庙会则为其与村社外部的亲友交往提供了良机。他们在庙会期间邀请亲友前来吃饭、看戏,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与联系。在村际关系中,民间信仰有时与一些村落的矛盾纠结在一起。由于祖先崇拜与风水信仰,坟地、庙宇、民居等的某种相对位置可能引起村际摩擦或加剧已有矛盾,有的会导致冲突。在此冲突中,神秘象征、巫术手段常被使用。但在同时,许多村落以共同信仰为纽带建立起较为密切的联系。村落之间在信仰功能上存在依赖与互补,例如若干村落共有一座神灵众多、功能综合的大庙,又如村民到外村求子求药。在晋中等地,不少村落因共同信奉某神而结为神亲,定期举行敬神仪式,遇灾进行求神活动。神亲把世俗亲缘关系由家、族之间延伸到村落之间,它可以超越地缘关系,村落因此建立或扩大了与外村的交往。在全国各地,共信某一威灵显赫之神的若干村落还组成不少大小不等的信仰圈,它也超出了社区,有些还越出了乡界或县境。同一信仰圈内的村落一般都要定期举行联合敬神活动,这些村落之间因此拥有和发展了友好往来。以灵验之神为基点而形成的神亲链和信仰圈在传统乡村社会中构成了村际之间建立、扩展交往的复杂而又广阔的途径与空间。
总之,民间信仰与传统乡村社会的生态、结构、功能、生活都有不解之缘。它在该社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除在少数场合产生负面影响之外,民间信仰基本能够适应传统乡村社会的需要,对该社会的生态稳定、凝聚统一、和谐有序、生活正常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民间信仰能够拥有广大信众、在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传承的根本原因。
(原文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注释、参考文献等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国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文忠祥]土族民间信仰中的洁净观念初探
下一条: ·[方立松 惠富平]宋代水车诗歌价值研究
   相关链接
·[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于佳卉]有神若飞来
·[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王媖娴 常秩豪]民间信仰与乡土社会的纠纷调解·[王小蕾]海疆与内地的融合:明清以来岭南民间信仰在南海诸岛的传播
·[王嘉炜 宋昕曌]从地方豪杰到忠义神灵:《金沙魏公将军壮烈志》的神性塑造·[苏彤源昊]马仙信仰传说史料文本丛考
·[乔英斐]“希望”作为学术概念的可能性·[宁祥文]民间信仰与高台教化:从风俗观念到戏剧实践的探索
·[倪晨嘉]澳门哪吒信俗的景观叙事与景观生产·[马骁]从乡村到城镇:民间信仰的时空转变
·[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林旻雯]民间信仰与非遗保护实践
·[黎俊溢]澳门半岛石敢当调查研究·[姬厚祥]宗门立会:宗族分门竞争中的民间信仰生产
·[洪陈方洁]头家理事会与宗族社会治理机制的当代自洽·[葛金华]太湖流域“白鱼传说”的叙事逻辑
·[丁影影]传说动力学对民间传说叙事建构的作用研究·[程浩芯]民间信仰研究的文本进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