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作者:王明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7-22 | 点击数:10454
 

 


书摘

  序言

  《华夏边缘》于1997年在台湾出版以来,由于本书涉及中国考古、历史与人类学的新研究取向与观点,以及有关中国民族起源与形成过程的新议题,因此受到华文学术界不少的关注与指教。多年来,我诚心希望以此向广大的中国大陆学术界请益,但由于两岸之隔,台湾学术性书籍在大陆不易购得,因而此心愿难以顺遂。近年来虽有许多朋友曾为此书大陆版催生而奔走,但我又孜孜于川西羌族田野,而使此事延宕多年。因而今此书简体版得在大陆出版,而书中许多论点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批评指教,此是我学术生涯之一大契机,亦以学术会友之一大快事也。

  在本书问世七年以来,相关中国考古研究又有许多新的发现与研究。在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方面更有长足进展,特别是在与本书密切相关的“族群 ”研究方面。然而在此大陆简体版中,我不拟作太多的改动。主要的原因是,本书之要旨在于介绍族群认同(ethnic identity)与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理论,以及边缘研究(border or frontier study)之要旨,并以实际研究为例说明在如此的研究中我们如何利用考古、文献与人类学资料,来解答一些中国历史中被忽略的重大问题。以此而言,一些新的考古资料并未改变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如中国北方的早期游牧化过程、周人的起源等等。近年来,“族群”问题在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界的激烈讨论,也说明我们需要实际的基于中国文献与田野资料的研究,而非只是西方理论与词汇定义的探讨。无论如何,我都希望本书是一本奠基之作。

  与台湾允晨版相比,本书最大的改变是在第四部分,我取消了原有的两章“华夏边缘的维持:羌族历史记忆”与“华夏边缘的变迁:台湾的族群经验”,而代之以新的内容——“近代华夏边缘再造”与“一个华夏边缘的延续与变迁”。这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的写作及出版期间,也是我致力于羌族研究的最初数年(1994~1997)。当时我对于羌族及其历史的理解尚非完整;那两章也多“后现代主义”倾向。如今,我基于羌族田野的新作《羌在汉藏之间》已出版(2003,联经),相对于后现代主义者之“近代建构论”,我的研究也倾向于由长远的历史观点,以及细微的人群互动关系,来理解近代中国国族之形成。因此,目前的两章较能反映此学术思维。

  我要感谢允晨文化公司(台北)允让本书中文简体版之全球版权予原作者。这也是本书得以在中国大陆出版的一重要契机。最后,本书在1997年出版时先师张光直先生仍在世;今日他已离去三年多了。我仅以此书纪念这位伟大的考古学家。

  春秋时期,处于华夏边缘的秦、楚、吴、越等人群,逐渐在华夏的历史记忆中找到了自己的祖源,这种“溯源”也得到华夏的认可。华夏间密切的交往,终于造成政治上的统一,这就是秦汉帝国的出现。秦虽然不及百年就亡了,汉帝国却延续了四百多年。在这四百多年中,愈来愈多的边缘人群遗忘他们原来的祖先,而华夏也逐渐遗忘这些边缘人群的“异族”身份。于是,华夏心目中的异族概念便持续地向西方、西南、南方与东南漂移。

  但是,华夏边缘的漂移、扩张不是没有止境的。有些地区的人群,因生态与社会结构因素无法成为华夏。有些地区的人群,则因资源分配、分享的原因而不愿成为华夏。到了汉代末年,这个华夏“边缘”逐渐明确化、固定化。在本章中,我将从汉代人如何描述四方“异族”的生活、道德习俗,特别是他们的族源,来探讨汉代华夏对边缘人群的“异族意象”与其“自我意象”,以及在此异族意象与自我意象下,华夏如何与不同的边缘人群展开往来互动,而产生不同性质的华夏边缘。

  汉代是“中国人”①的异族意象与自我意象形成的关键时代。主要原因是:(1)汉帝国是华夏形成后第一个维持较久的统一帝国,这时中国与四裔族群的关系,是形成中国人异族意象与自我意象的关键;(2)汉帝国势力在东亚的扩张,达到其移民所能生存的生态地理极限,以及帝国行政力量所能控制的政治地理极限;(3)汉代是中国有系统的“正史”记载之始,文字历史记忆,使得在汉代形成的华夏自我意象与异族意象延续下去,深深影响后世的中国人。因此,研究汉代中国人的异族意象,也就是探讨“中国人”自我意象形成初期的情形①。

  汉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意象

  在汉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他们受四方异族环绕(图11)。汉代中国的北疆,主要是匈奴、鲜卑与乌桓,这些是草原游牧或森林草原游牧人群。在中国的东北有高句丽、■、貊等,他们是定居于村落行农业的人群。在中国的西疆,这时有许多不同的部落人群,被泛称为“羌人”或“西羌”,他们是居于高山及谷地的游牧或半游牧人群。

  在南疆与西南疆方面,住着许多被称为蛮及西南夷的人群,他们是定居程度不同的农牧混合经济或游耕人群。东南方面,则是被称做越人(或粤人)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定居人群。因为人类经济生态、社会组织的不同,汉代中国人对这些人群有不同的异族意象。也就是说,他们为了不同的原因,或不同程度地被华夏排除在“中国人”之外。北方边缘:匈奴…………P185-186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石启贵 主编:《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 
下一条: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相关链接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丁影影]族群认同视野下龙南客家香火龙的传承路径研究·[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李干]台湾泛文面族群文面文化复兴现象析论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高健]元神话、神话剧本与民族叙事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隋丽]象征与标识:满族插佛托习俗变迁中的文化互动与族群认同·[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