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笔谈]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作者:胡鸿保 张丽梅 唐戈 定宜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22316
 

  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中,肖斯塔克最想了解在昆人文化中做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而其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自身文化中做一个女人意味着什么。在全书结尾处,肖斯塔克明确写道:“……她(尼萨——引者注)送给我一份伟大的礼物——了解快速变迁的复杂世界的手段。我所拥有的几乎每一次生活经历都因昆人世界和尼萨看待生活经历的方式而变得多彩和有意义”。

  当然,尼萨这位以其勇气、幽默、热情和自尊直面生活、笑看未来的昆人妇女的个人故事,在引起肖斯塔克强烈共鸣的同时,也对广大读者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而这种共鸣和指导意义的基础,正是人类生活中超越文化多样性的那些普同性的东西。

  3、个案研究追求的是一种典型性

  读罢《尼萨》可知,肖斯塔克的做法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她毫不讳言,性格开放、结过5次婚、所生子女无一在世、遭受深重苦难的尼萨并不具有理想的代表性。然而,我们知道,个案研究所要求具备的恰恰不是代表性、而是典型性,是个案集中体现的某一类别现象的重要特征。与代表性所偏向的统计意义不同,典型性主要看重分析和理解的优势,二者恰好可以互补。如有评论就认为,肖斯塔克和尼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性化的框架,在此框架内,昆人生活的深描得以呈现,前人的量化研究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尼萨关于婚姻、婴幼儿抚育和死亡的阐述,也为其人口学研究提供了例证,并使它们显得更为生动。

  传统的功能主义民族志往往强调对作为群体的被研究者的观察和评论,以求客观、科学地认识社会活动的全貌。《尼萨》继承了这一现实主义的传统,致力于呈现一个遥远的狩猎-采集部落的文化经验,并在实质上保留了民族志作者对文化解释和整体文本的单方控制权。然而,与马凌诺斯基式的科学民族志相比,《尼萨》更具内省精神,更强调被研究者的文化表述,作者本人的自我意识也更为突出。由此,无论对于我们当前的口述史研究还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志写作,《尼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尼萨》出版之后,肖斯塔克曾于1989年6月至7月间第三次踏访昆人社会。这次重访的经历和感想在肖斯塔克逝世后由其亲友协助编辑整理出版,即《重访尼萨》(Return to Nis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该书在写作风格上更接近于个人回忆录,而非民族志。

  《重访尼萨》讲述的主要是肖斯塔克自己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和化疗,她试图故地重游,重拾友谊,寻求内心的平静。因此,这次旅行被称为“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尼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治疗仪式和舞蹈(尼萨试图以此来帮助肖斯塔克治疗乳腺癌),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作者坦陈,“这个地方很有利于康复……即使它不能真的使我痊愈,但我在这些日子里感到很愉快”。不过,尼萨和其他人不时以一种功利的方式对待她,在信息和服务的金钱报酬上不依不饶,又令她感到十分失望、沮丧。《尼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由此出现了裂痕,致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是,人类普同性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使得肖斯塔克在她的阿非里加(Africa)感知“天命”。在该书的“尾声”中,作者告诉我们,她在自己的生活中接纳了某些昆人的习俗,其首次分娩就仿效了昆人妇女的经验,在友谊,婚姻,对性、孩童养育、离婚、闲暇时间的态度等问题上,昆人的处理方式亦为其参照标准。作者还告诉我们,多数读者都能从尼萨的故事中体味出人类生活经验的相似性,另一位从事妇女口述史研究的人类学家Blanca Muratorio的主要报道人、厄瓜多尔的盖丘亚族印第安妇女Francisca,甚至对尼萨的心愿和哀伤有着感同身受般的理解。

  此外,从“追踪调查”的意义上来说,作者非常关注1975年访问之后、尤其是《尼萨》一书出版以来,尼萨生活与观念所发生的变化。肖斯塔克作为访谈回报所支付的母牛和礼物,已经使得尼萨成为当地最富有的昆人之一;尼萨曾经要求匿名,肖斯塔克因为恐怕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证这一点而心存不安,但1989年的尼萨似乎不再介意这个问题,反而因为被外来人辨认出真实身份而觉得自豪。当然,尼萨个人变化的大背景是昆人社会受外来文化影响所发生的变迁:生活方式由狩猎-采集逐渐转向畜牧-农耕。

  总之,除了让人习得口述史访谈的经验和写作技巧之外,《尼萨》和《重访尼萨》两书也可以被看作是肖斯塔克对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关系的一种坦诚述说,以及用多声部叙述个人生活史的方式研究远方异域人群的一种尝试。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彼此的友谊有利于民族志作者获知异文化的诸多隐秘,从而更好地融入并理解当地场景,进而能够使自己透过文化比较实现心灵旅行、深刻感悟人生和人性。

  作者单位:胡鸿保,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梅,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2010年第2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高山杉]被隐去姓名的口述者
下一条: ·[杨祥银]记忆是可信的吗?
   相关链接
·[温小兴 陈珊]文化抗争、宗族建构与红色文化传承:瑞金谢氏护祠事件的个案研究·[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廖欣梅]区域历史与神灵信仰:以福建西部石佛公信仰为个案·[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
·祝鹏程:《市场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北京相声为个案》·[张士闪]华北梅花拳的儒学标签与历史重构:以清朝杨炳《习武序》为个案
·[刘晓峰]怪异与边界——对唐人小说中边界与秩序的个案分析·[刘爱华]乡村振兴语境下民俗旅游景观化趋向审视:婺源篁岭的个案研究
·[林秋炀]慎终追远:潮汕地区丧葬习俗个案研究·[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李靖]神话的电影媒介化讲述与本体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个案·[张士闪]地方感与地方社会的自我建构:以鲁中洼子村为个案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宋俊华 倪诗云]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陈小妹]个案解读嬗变节庆背后的琼北村落文化·[肖志鹏]非遗保护与社区治理:天龙屯堡的个案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