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母题链之间的拼接,我们以《能嫂子》[13]故事为例进行说明。从故事内容看,这则故事是由家翁出难题型和巧对无理问型组编而成的。具体而言,雄娃的无意冒犯引来了故事的“困境”,即县官的讹诈(Aⅰ3),他要求超出雄娃能力的赔偿(Bⅰ3),雄娃无法做到(失利),只能求助于嫂子(C1)。嫂子出面(Dⅰ2)做好了饭菜,用菜名“韭”与“九”的谐音使县官无法责难(E1)。以此为界,开始了巧对无理问型。值得注意的是,被组编在《能嫂子》故事中的巧对无理问型,是以母题链的形式出现的。县官未能达成讹诈的目的,恼羞成怒地提出了刁难的问题(Bⅱ2),能嫂子以同类问题反问县官(E9)。这两个母题在故事中重复了两次之后,以“县官落荒而逃(F4)”结束了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列出这则故事组编后的范型序列图示:
Aⅰ3→[Bⅰ3→C1→Dⅰ2→E1]+
↑
【三ⅡA】
[Bⅱ2→E9→Bⅱ2→E9]→F4
↑
【二ⅢA】
从范型序列图示看,两个类型共享了引起故事发生的“困境”范型和导致故事结束的“困境解除”范型。拼接在一起的两个母题链,是隶属于家翁出谜题型的由“阻止财物损失”、“主动求助”、“巧女直接出面代言”和“狡辩式的回答”构成的母题链以及隶属于巧对无理问型的由“刁难问题”和“反问同类问题”构成的母题链。无论去除哪一个被组编的母题链,那么余下的母题都能形成归属于一个类型的完整范型序列。
2. 镶嵌式
指一个类型特有母题或母题链添加在另一类型的完整范型序列之中,构成一个完整的巧女故事。我们在这里不妨以《比岁数》[14]故事为例,考察这种组编方式的运作过程。《比岁数》故事是由免赌债型和隐语嘲人型组编而成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先列出故事组编后的范型序列图示:
Aⅰ9→Bⅰ9→C2→Dⅰ2→Aⅱ6→Bⅱ6→E3+[E6]+Iⅰ→F1→J1
↑
【二ⅢB】
具体而言,李秀才在夸大岁数比赛中的失利(Aⅰ9),引出了促动整个故事范型序列开始运作的“困境”。李秀才是以媳妇为筹码与和尚设立赌约的,这就为“困境”转换为免除赌债的“考验”埋下了伏笔。五娘子在主动探问之后,得知了李秀才赌输媳妇的事情(C2),并决定代替他们出面解决这个难题(Dⅰ2)。五娘子的这个决定将自己转换为被考验者,独自承担了完成赌约(Aⅱ6+Bⅱ6)的“困境”与“考验”。五娘子用“说出更夸张的岁数”(E3)的方法赢得了这场打赌(F1),并获得了受益者——李秀才媳妇的称赞(J1)。“以生育能力暗示自己的辈分”(E6)作为隐语嘲人型的特有母题,添加在免赌债型的完整范型序列中,完成了对和尚的语言惩罚(Iⅰ)。
从范型序列的结构看,两个被组编在一起的类型是以不同的序列形态呈现的。免赌债型以完整的范型序列支撑了整个《比岁数》故事,而隐语嘲人型只出现了一个“暗示”的母题,这个母题作为结构单元,被镶嵌在免赌债型的序列中。
㈢混编式
指多个故事类型融合上述两种组编形式结成一个完整故事。以这种形式组编而成的巧女故事要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即它必须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类型。在本文使用的故事文本中,共有26则巧女故事以混编的方式将类型组编在一起。
下面,试以《无烦恼》[15]故事为例,说明连缀与拼合方式是如何混编于一处的。《无烦恼》故事分别以连缀和拼合两种方式,组编了家翁出谜题型、公牛奶或公鸡蛋型和以难制难型三个类型。这三个类型组编后的范型序列图示如下:
【三ⅡA】+Gⅱ2→Hⅱ→Aⅰ5→[Bⅰ5]→C2→Dⅰ2→[E9]→F4→J1
↑ ↑
【三ⅠA】+【三ⅠB】【三ⅠA】+【三ⅠB】
为了便于明晰整个故事的组编情况,可以依据类型组编的方式不同,以“娶妻”(J3)母题为界,将故事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先来看位于故事开始部分的家翁出谜题型。这个类型是以完整的范型序列出现在故事中的。其范型序列的图示为:
【三ⅡA】:Aⅰ5→Bⅰ5→C2→Dⅰ1→E8→F9→Gⅱ1→Hⅰ→J3
故事开篇就讲明了“困境”,即父亲试图测试女婿的聪明(Aⅰ5)。他测试的方法是以谜语的形式说出想要的寿礼(Bⅰ5)。女儿因不懂谜题(失利)而哭泣,就此引来巧女——洗衣姑娘的询问(C2)。巧女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将谜底告诉女儿(Dⅰ1+E8),使她完成了父亲的任务(F9)。从整个序列结构上看,巧女出面破题,先后导致了帮助女儿解除困境和引起巧名外传两个结果。女儿在拜寿时的说明泄露了洗衣姑娘的巧名(Gⅱ1),而父亲在得知此事(Hⅰ)后,以娶洗衣姑娘为儿媳(J3),表达了对巧女聪慧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娶妻”母题在故事整体结构中有两重功能:一是作为对“获悉”的反应,或者说是“获悉”巧名的后果;二是改变了巧女的身份,为转换事件发生场域以衔接后面的类型做了铺垫。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