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谢少波]日常生活与受众话语实践
——评金惠敏《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
  作者:谢少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20 | 点击数:9520
 


  数月前,金惠敏发来他即将出版的稿件《积极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嘱笔者写几句评论。当时笔者以书信的方式谈了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现在书已正式出版了,笔者将原先的书信略作整理,爰成如下文字,权作书评,以与作者和读者一起切磋书中的主要观点。

  作者在书中说得很对,戴维·莫利在受众理论和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众,拒绝臣服既在秩序或体制的个体,在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论及其对启蒙理性的批判里,的确是被严重地忽略了,至少没受到应有的重视。将受众或个体主体从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那里赎救出来,为它正名,恢复其应有的位置,正逢其时,否则媒介和影视文化研究将是不全面的。

  该书指出,莫利将受众在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者那里的缺席,归咎于他们忽略了个体和个体与社会的动态关系。身体的力量,身体对于结构或体制的反抗,这些在尼采、德勒兹、福柯那里都有详述。斯宾诺莎曾说,我们整天在谈意识呀,精神呀,可我们对于身体本身竟然一无所知,不了解身体具备什么力量,有什么可能性。尼采说得更透,“也许身体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唯一因素”,意识只是身体的一种功能而已。没错,人类的许多社会和精神问题,也许最终得在身体上去找原因,否则不会有最后的答案。“莫利所推崇和实施的将‘不看电视’也作为‘看电视’,看似荒诞不经、有悖常理,但此非常之论则提醒我们因盲从于现代性哲学而忽视了的主体与客体之原本的统一。其积极性不是来自于‘看电视’这样的主体性、认识性活动,而是来自于‘不看电视’那一受众的日常生活实践。”这段话说得精辟。

  其实“看电视”的受众与“不看电视”的受众之关系,可以通过the subject of the enunciation 和the subject of the enunciating的关系来说明。后者指的是主体的全部存在,而前者指的则是主体全部存在的一个时刻或功能。所谓“日常生活实践”,又使笔者想起海德格尔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人的存在建立了行为方式和标准,向我们展示各种可能性,又提供实现这些可能性的工具和手段。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既有行动的自由,又有须遵从的标准。

  如果说莫利在电视传媒受众研究方面辟出了一条另途,那么金惠敏对莫利的阐释,将为中国当下的电视传媒研究划出一片崭新天地。我们当下亟须从事的就是文化和认知突围,在人的主体性日渐消陨的资本帝国时代,尽力劈斩出一些不臣服体制的主体空间。抵抗,是文化全球化时代的重大主题。

  我们可以做的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发掘或揭示被忽略或无视的非体制化空间,一是想象或开创这种空间。莫利对于受众主体性的发掘,一如德赛都(非/反体制化日常生活实践)、哈维(抵抗资本主义的希望空间)、福柯(heterotopia,非体制化另类社会空间)的努力一样,对于赎救个人主体的自由和尊严,作出了大贡献。

  现在笔者想就几个局部地方跟作者商榷一下。书中有一处提到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差别在于,前者强调社会“共识”,后者强调阶级斗争。这种说法不全对,因为在葛兰西那里,世界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构成的,最根本的社会斗争就是争夺“霸权”(hegemony)的斗争。葛兰西不同于马克思的地方主要是他没用“阶级控制”(class domination)这个词。据詹姆逊说,葛兰西这样做,是为了回避当时墨索里尼政府的文字审查。他的确更多地强调了共识,但他认为社会的永恒斗争是争夺“霸权”的斗争,也就是不同的阶级或群体在争夺“霸权”上的无休止较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 12:26:12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地震心理遗创症:记忆还拧紧我们的心弦
下一条: ·[西闪]茶馆:历史学家的乡愁
   相关链接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
·[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