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高山杉]被隐去姓名的口述者
  作者:高山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1 | 点击数:15985
 

  这一接触藏传佛教的难得因缘,就是参加了班禅喇嘛主持的时轮金刚法会。邢肃芝从此对西藏密教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学习西藏语文入藏求法。《雪域求法记》虽未如尉迟酣那样提到吕澂劝学西藏语文一事,不过邢肃芝随后进入汉藏教理院学习藏文,却与当时正在支那内学院从事研究的一位德潜法师有着直接关系:

  因缘凑巧,我在支那内学院结识了一位研究员,法名叫德潜。认识他不久,他便应聘到重庆的汉藏教理院任国文教师,他的国文很好。到了重庆以后没有多久他便写了封信给我,信中说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佛教为主,聘请西藏喇嘛教授西藏语文,学习西藏语文实际上并不特别困难,和学习其他的文字没什么区别。他在信中还告诉我学校正在设立一个藏文专修科,招收二十多名高中毕业的有志青年专修西藏语文,暂定三年毕业,食宿一律由校方免费提供,学生只需要自备赴重庆的旅费,他极力推荐我去参加这个专修班。这以后,我连续接到他的几封信,都是催促我尽快赴重庆。那时从重庆发一封航空信到镇江可不便宜,邮票要两三个大洋。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赴重庆学习是个很难得的好机会……(同上,第43页)

  据邢肃芝自述,他1934年2月14日从镇江出发前往重庆,由此推算他入汉藏教理院的时间已在1934年,比尉迟酣所记1933年晚了一年。

  尉迟酣所提邢肃芝“拜某驻院喇嘛为师”,该喇嘛似指根桑活佛:

  根桑活佛是西康人,属于萨迦派的活佛,也曾受过国民政府的封号(案:尉迟酣书第335-336页注释37对根桑活佛有所介绍,材料应该也是来自邢肃芝口述:Ken-sang, a living buddha from a monastery near Kung-ka[贡嘎活佛]'s, who taught at T'ai-hsü's Tibetan school in Szechwan but also won many disciples in Hunan and Hupeh...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conferred religious titles on Ken-sang and To-chieh[多杰格西], among others),我们之间结下了很深厚的师生情谊,他为我取了藏文的法名“洛桑珍珠”。(第48页)

  1936年,邢肃芝从汉藏教理院藏文专修科毕业:

  我在此期间学习进步神速,仅仅半年的时间就已基本掌握了藏文的语法,三年下来,对西藏黄教喇嘛所必修的五部经论已了解了一个轮廓……经过了三年的学习,我已经掌握了藏文的阅读、对话和写作,而且能将藏文经典翻译成汉语。(第47、53页)

  这与尉迟酣所述“经过三年对西藏语文和佛教教理的研习”无不密合。毕业之后,邢肃芝打算立刻入藏求法,这时各种机缘和求法资粮也恰好具足。不过,与尉迟酣所记“引起蒙藏委员会的注意,1936年被该会派到中央政治学校进修”相比,《雪域求法记》所述稍有不同:

  太虚大师对我的想法十分赞成,并且以中国佛学会的名义向政府推荐。这时中央政府已由南京迁往重庆,重庆一变而为抗战期间的后方基地。尽管此时前方抗战形势吃紧,但国民政府对边区开发还是十分重视的,为达到沟通汉藏文化的目的,政府特别制定了一个方案,即每年由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各选派研究员两名,由双方政府拨出奖学金予以资助,分赴西藏拉萨及内地南京进行研究,为期五年,这个方案于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开始立案并逐步实施(案:尉迟酣书第177页所述与此段大同小异,应是得自邢肃芝口述:In December 1936 the Mongolian and Tibetan Affairs Commission inaugurated a program for the regular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Tibetan monks. Two Chinese were to be selected annually by the Chinese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sent to Lhasa for five years of study; two Tibetans were to be chosen by“local government of Tibet”for study in China)。经太虚大师的推荐,我向主管这个项目的机关蒙藏委员会申请作为赴藏学者……我的申请很快得到通过……成为第一批第一个被批准的入藏研究人员。(第59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2010-7-11 2:5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学泰]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下一条: ·[笔谈]口述史:艰辛的实践体验
   相关链接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
·白玛措:《牧民的礼物世界》·[邵卉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传统制陶技艺调查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白玛措]从经济生活变迁到身份定义转换的研究:以西藏那曲嘉黎县为例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刘冬梅]技艺的“体化”视角:造像量度在西藏唐卡传习中的身体化过程·[孔军]个人叙事、集体叙事与知识生产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侯儒]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族式传承口述史研究
·西藏民间文艺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