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8946
 

  如果要追究一下在正统史观压制之下被“中国历史”所遮蔽所遗忘的主要原因,答案简单的惊人:就因为不属于“中国”。

  那么,这一套以“中国”为核心表象的写史思路究竟是怎样由来的?谁才是被历史叙述者所一致推崇的“中国”呢?原来就是相对于四方的蛮夷戎狄等被贬抑、被边缘化和妖魔化的少数族群而言的中原政权。

  《春秋》与“中国”的文化政治

  古汉语中的“中国”一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是很不相同的。由于上古的“国”往往仅用于指方国或部落联盟,“中国”也就仅仅相当于想象中位于地理中央的一个地区,接近于后来所说的“中原”一带。所以按照“五岳”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位地理空间模式,以位于河南西部的中岳嵩山为中心的秦、晋南、豫一带地区,是历来的皇权话语所公认的“中国”。从行政区划的地理意义之“中国”,到文化政治意义上的“中国”,一个约定俗成的“想象的共同体”,就是由东周时期的鲁国史书《春秋》开始建构的。

  《春秋繁露·竹林》云:“《春秋》之常辞也,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至邲之战,偏然反之,何也?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今晋变而为夷狄,楚变而为君子,故移其辞以从其事。”这里的“中国”与“夷狄”相对而言,可知当时的文化认同问题之核心内涵。

  不过,《春秋》作者判断是夷狄还是中国的标准,可以不必拘泥于种族和地域,而是以西周王朝所确立的正统之“礼”为尺度。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政治的尺度。如果人种上的夷狄采用了中国之礼,也可视之为中国,为君子。反之亦然,人种上地理上的中国若不用中国之礼,也可视为夷狄,为小人。这种不用唯一固定的标准来机械划分华夷界限的书写策略,被董仲舒称为“《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揭示出非常重要的文化政治修辞学的微妙之处。

  清代儒者苏舆列举历代儒者对此种文化政治修辞术的体悟和解说,非常精当:

  韩愈《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程子亦云:“《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道,即夷之。”是故卫而戎焉(隐七年),邾娄、牟葛(桓十五年)、郑、晋(昭三年)而狄焉。既内而我鲁,亦以城邾娄葭而狄焉(哀六年。)以此见中国夷狄之判,圣人以其行,不限以地明矣。然《春秋》于中国、大夷、小夷,各有名伦,不相假借,抑又谨于华夷之防。董子两明其义。宋胡安国诸人,以为《春秋》专重攘夷,固因时之论,得其一端耳。(《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6~47页)

  从文化政治的角度看《春秋》及三传的开端结尾,对正统的历史时间观也会有所体会。《春秋》叙事开始于“元年春王正月”。比较神话学告诉我们,这样的写法是要重新模拟创世神话的叙事法则,突出新的时间周期的开辟意蕴。《公羊》叙事终于获麟;而《左传》叙事终于孔丘卒,按照弗莱的原型理论,圣物的展现和主人公之死,都属于所谓“秋天的神话”。

  为什么《左传》的地位高于其它,因为是“素王”孔子之“素臣”左丘明是独家正宗嫡传。所谓素王指的是,没有王位却有王之德的人。“素王之文”说的产生并不是在孔子和左丘明的春秋时代,而是肇端于战国时代的孟子,完成在汉代,目的是给在王位上的汉代统治者建立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提供历史权威的基础。“说者以仲尼自卫反鲁,修春秋,立素王。”(《左传序》)“推此五体,以寻经传。触类而章之。附于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王道之正,人伦之纪备矣。”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王鲁,尚黑,绌夏,亲周,故宋。”这里被“绌”的夏,指的就是中原以西地区的民族,即以氐羌为主体的游牧文化群落。在上古语境中,说“夏”还是相当尊敬的,因为毕竟与“华”相去不远。二者合成词“华夏”,几乎是“中国”的同义词。更为直截了当的蔑称则是夷狄、戎狄、姜戎、西戎一类。由于明确提出的“亲周”缘故,凡是被周人视为夷狄的,那就很难改变被正统所歧视的身份,除非表示出“宗周”的归顺行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光明网-博览群书 2010-07-06 03:52: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艳红]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下一条: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