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8947
 


  最近在周口店附近发现的4万年前的史前人类化石,其体质特征表明东亚的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种并不都是来自非洲的。这个发现对于前些年风行一时的世界各个人种“走出非洲”假说,形成了新的质疑;也给有关中国人种来源的想象带来新的刺激,让人们有理由打破一源说,再次面对多源交融的复杂局面。如果说史前悠远的石器时代人种问题实在不好说,那么就看看略近一些的,如安阳殷墟人口的种族成分,也显示出非常高的多元特征。读李济的《关于殷商人群的体质人类学概述》一文(《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足以了解其大概。若能够再重温一下体质人类学家史禄国先生关于史前中原地区居住的是通古斯人种的观点,就会对远古中国人种来源问题之微妙复杂的情况,有更丰富的体会。

  若要追溯人种来源复杂性在历史上被遮蔽的原因,那么在很大的程度上要归因于大一统的思维定式,以及建立在这种思维定式上的正统历史观。而要找出对形成中国古代正统历史观具有奠基作用的一部书,那就是相传为孔子所作的《春秋》。

  历史与偏见

  由于历史通常指成文历史,因而学界总是把文字系统的有无看成一种界标:有文字记载,则为历史时期,或叫“文明史”;文字出现之前,通称“史前期”或“史前时代”。若相对“文明”而言,则称“蒙昧时代”。与文字大约同时出现的金属冶炼也被视为文明成立的要素之一。所以史前期与历史时期的分界又可以表述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或“铜器时代”)。

  我们通常说的“中国历史”,是以王朝正史的权力话语系统为核心而建构和世代传袭的一套皇家中心的断代和编年叙事。这样的一套以汉字为载体的叙事系统,无疑属于古代封建王权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必然要反复强调、张扬和突出某些中心性的东西,同时也要有意地蔑视、压抑、回避、遮蔽许多边缘性的东西。史家记录这个而不记录那个,这种取舍之间的学问非常深奥渊博,但却不是通常所说的客观的历史知识问题,而是一种主观的文化政治问题。这是我们今天读史要首先注意的。

  没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往往就会不自觉地认同中央王朝权力话语,站到正统立场上去看待史书叙事的问题。其结果是被这套权力话语的叙事所瞒和骗,而不自知。

  史书的政治倾向又可以围绕历史主体的身份-文化认同,细分为族群划界,阶级和阶层的划界,性别划界这三大层面。由此而形成清晰可辨的社会等级秩序,其功能在于明确叙事者的取舍原则与褒贬好恶原则:亲疏内外尊卑。古代史家的所谓“通古今之变”,无非是寻找一代代王朝兴亡成败的道理,给后代的统治者以史的经验和鉴戒。《资治通鉴》这部著名的通史之书就得名于此。这样一来,凡是代表着新政权兴起的一方,就必然备受推崇而百般美化,如周武王、汉高祖、唐太宗等。而那些不幸处于王朝权力衰落和覆灭时期的王者,几乎没有例外被叙述为道德和智力的双重缺陷者,即通常所谓昏君暴君,如夏桀、殷纣、周幽王等。如果在权力兴衰的叙事中要突出历史因果的所谓规则,那么往往会有附加的父权制性别偏见所主宰的两性叙事——从妹喜迷惑夏桀,到妲己惑殷纣,乃至褒姒的戏烽火,杨贵妃的回眸一笑等等,总之一句话:美色误国,女人祸水。

  再比如,同样是一“国”的历史,鲁国的史书《春秋》,叙事历二百多年,被奉为儒家至上经典,成为百代的兴废之鉴。而西夏王国近二百年的历史,却被中央王朝的正面叙事几乎全然忽略到边缘去了!为什么如此地厚此薄彼呢?答案可以非常简单:西夏一方是皇家史书正面叙事的空白,就因为是非我族类的党项人,是相对于中央王朝权力的边缘和异己者,乃至敌对者。鲁国一方是正统,从左丘明作《左传》到董仲舒作《繁露》,一部《春秋》已经获得非同寻常的文化政治意蕴。

  历史:从“吃人”到“瞒骗”

  同样,与西周王朝并存于关中西部山区的“弓鱼”国,在流传至今的历史书写中也没有一个字的记载,好像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样!二十世纪以来在宝鸡地区出土的一些青铜器铭文,才让世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与周王朝保持密切关系的国家。八十年代四川广汉新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新世纪伊始成都发掘出的金沙遗址,其青铜大立人造型高达2米62,其祭祀用的象牙数以吨计,这些都是中原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情形,而中原中心的历史叙事却从来没有记载。换言之,这些中国境内的伟大文明全都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王朝历史叙事中只字未提的!如果不是大量珍贵文物重见天日,后代人也就永远不会知道这些曾经在巴蜀灿烂辉煌的古老文化。如此看来,我们不得不在新的考古事实的一再启发之下开始觉悟: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一部成文的“中国历史”,其实倒不像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借狂人之口所说的那样严重——“吃人”;而是瞒人和骗人。它在从人文初祖黄帝到清朝末代皇帝的五千年选择叙事中,看似完整周全,举世无双,但其实不知道瞒下了多少历史真相,骗过了多少代天真虔诚的文字历史信奉者。难怪古今人异口同声地说:人生识字糊涂始。我们过去只知道文字是表达和叙事的工具,原来文字也是权力对大众实施瞒和骗的最有效工具。对于盲从所谓文字记载的信众来说,其效果尤其明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光明网-博览群书 2010-07-06 03:52:0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艳红]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下一条: ·[范子烨]高车、高车人与高车人的歌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余宝平]浅谈井冈山红军医药的历史地位与非遗应用初探·[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瑶]培田春耕节:历史文化名村的奇魅化展演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