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艳红]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作者:刘艳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2522
 

  成礼

  S·1725:“问:‘成礼因何在青庐之内,男东女西坐?答曰:礼云:太明于东,月生于西。’注云:‘大明也,日为君,月为臣。夫妇之礼成,犹君臣之义合,是以男东女西也。’”《仪礼·士昏礼第二》:“御衽于奥,媵衽良席在东,皆有枕,北止。”

  《大唐开元礼》卷一二五:“妇脱服于室,衽于奥,北趾衽卧席。主人入,烛出。”

  《书仪》卷三:“妇从者布席于阃内东方,婿从者布席于西方。婿妇踰阃,婿立于东席,妇立于西席,妇拜,婿答拜。”

  同牢之后,夫妇便要在青庐之内或室内的席上成礼,此时夫妇之义已经辨明,因此男女要各守其位,正如前贾公彦所说:“前布同牢席,夫在西,妇在东,示阴阳交会有渐也。今乃夫在东,妇在西,易处者,取阳往就阴,故男女各于其方也。”既然男女各归其方,男子属阳,自然要在属阳的东方,而女子属阴,因此要在属阴的西方。

  见舅姑

  S·1725:“至晓,新妇整顿钗花,拜见舅姑。大人翁于北堂南阶前东畔铺席,面向西坐;妪在北堂户西畔,面向南坐;新妇在中庭正南铺席,面向北立;中庭近东铺席,面向北立。中庭近东铺庭(席? )置各脯及果各一。令新妇直北质方行,先将脯合大人翁前,再拜讫,低跪,献脯,合向本处。大人翁寻后答,再拜。新妇有将果合质方行,至大家前再拜。低跪献果,回向奔出。大家寻后答,再拜。”

  《仪礼·士昏礼第二》:“质明,赞见妇于舅姑。席于阼,舅即席。席于房外,南面,姑即席。妇执笲枣、栗,自门入,升自西阶,进拜,奠于席。舅坐抚之,兴,答拜。妇还,又拜,降阶,受笲腶修,升,进,北面拜,奠于席。姑坐举以兴,拜,授人。”《仪礼疏》卷第五:“知房外是房户外之西者。以其舅在阼。阼当房户之东。”

  《大唐开元礼》卷一二四嘉礼:“质明,赞者见妇于舅姑,立于寝门外。赞者布舅席于东序,西向;布姑席于房户外之西,南向。舅姑俱即席坐。妇执笲枣栗笲,竹器,玄表纁里,自门外入,升自西阶,东面,再拜,进,跪奠于席前。舅抚之。赞者彻以东,妇退,复东面位,又再拜,降自西阶,受笲腶修腶修妇从者执俟于阶下,升,进,北面再拜,进,跪奠。”

  《书仪》卷四:“平明舅姑坐于堂上,东西相向,各置卓子于前。赞者见妇于舅姑,妇北面拜舅于堂下古者拜于堂上今恭也可从,众执笲实以栗,升自西阶,进至舅前,北向奠于卓子上。舅抚之,侍者彻去,妇降,又拜。舅毕乃拜姑,别受笲实以腶修腶修,今之暴脯是也升进至姑前,北向,奠于卓子上。姑举之以授侍者,妇降。”

  在S·1725、《仪礼》、《大唐开元礼》中都是舅在东,姑在西。遵循男左女右,男东女西之习。在S·1725、《书仪》中妇人向舅姑进献东西时都是面向北,但在《仪礼》、 《大唐开元礼》中妇人升自西阶,面东向舅进献东西,面北向姑进献东西。与前面祭祀时相似,新妇面向北是处于臣位,遵君臣之义。妇面向东是处于宾位,守主宾之礼。新妇无论是在婚礼时从西阶由夫导入室,还是在拜见舅姑时升自西阶,都是处于宾位。只有在舅姑飨妇之后,舅姑会从西阶上走下来,而妇人会从阼阶走下来,才说明舅姑已经把室内之事交给了新妇。《仪礼疏》卷第五:“《曲礼》云子事父母外降不由阼阶,是主人尊者之处。今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是授妇以室之事也。”

  我们分析了在敦煌文献S·1725、 《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的婚俗中处于不同方位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简言之,无论父醮、奠雁、同牢、成礼还是见舅姑,每个人所处的方位都是根据自己的身份而定,都要严守君臣、主宾之礼,显示出尊卑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杨 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6.

  〔2〕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J〕.唐五代书仪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作者简介〕刘艳红,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 2010-7-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下一条: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相关链接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
·[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米海萍]敦煌文献《韩朋赋》中的民俗文化意象
·[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程慧琴 周莹茜]泰宁朱口镇“花轿迎亲”婚俗文化探析
·[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刘德谦]交杯酒及其他——漫话宋都婚俗
·[李华]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周之润]“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
·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王剑]《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
·[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刘百灵]洛阳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的文化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