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刘艳红]婚俗中方位的文化解析
  作者:刘艳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7-10 | 点击数:12346
 


  我们借鉴周一良先生在《敦煌写本书仪中所见的唐代婚丧礼俗》中的研究思路,把英藏敦煌文献S·1725《大唐吉凶书仪》(以下简称S·1725)婚俗中出现的方位与《仪礼》、唐萧嵩等的《大唐开元礼》,以及宋司马光的《书仪》进行对比研究,进而说明在古代婚俗中不同方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祭

  在古代的婚俗中,在迎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S·1725:“儿父祭法,在于中庭,近西置席,安祭盘。祭人执酒盏曰:‘敬启亡考妣之灵长子小儿甲乙年已成立,某氏不遣,眷成婚媾,择卜良辰,礼就朝吉,设祭家庭,众肴备具,伏愿尚飨。’卑者再拜。婿父在庭前,面向南坐,儿面向北立。父告子曰:‘自往迎汝妻,承奉宗庙。’子答曰:‘维不敢辞’。”

  《仪礼·士昏礼第二》:“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子曰:‘诺。唯恐弗堪,不敢忘命。’”唐贾公彦《仪礼疏》卷二释曰:“女父礼女用醴,又在庙。父醮子用酒,又在寝。不同者父醴女,子以先祖遗体许人,以适他族,妇人外成故,重之而用醴,复在庙告先祖也。男子直取妇入室,无不反之,故轻之而用酒,在寝。知醮子亦不在庙者,若在庙当以醴筵于户西,右几,在神位,今不言故在寝可知也。”

  清蔡德晋《礼经本义》卷二:“按荀子亲迎之礼:父南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

  《大唐开元礼》卷一二五嘉礼:“将行父醮子于正寝,赞者布席于东序,西向,又设席于户牖之间,南向。父公服庻人常服,以下准此坐于东序,西向。子服爵弁庻人绛公服升自西阶,进立于席西,南向。赞者酌酒进,北面以授子,子再拜,受。”

  《书仪》卷三:“主人亦盛服坐于堂之东序,西向。设婿席于其西北,南向。婿升自西阶,立于席西,南向。赞者两家各择亲戚妇人习于礼者为之,凡婿及妇行礼皆赞者相导之取杯斟酒执之,诣婿席前,北向立。婿再拜,升席,南向,受杯,跪祭酒,兴,就席末坐,啐酒。兴,降西,授赞者杯,又再拜此所谓醮也进诣父座前,东向跪。父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勉率以谨,若则有常。’祖父在则祖父命之也子曰:‘诺。惟恐弗堪,不敢忘命。’”

  对比S·1725与《仪礼》、 《大唐开元礼》、《书仪》,我们就会发现在父为子醮时, S·1725与其它文献最大的不同就是举行醮的地点不同。在S·1725中父在庙堂中庭醮子。在《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中父则在正寝、堂,清张尚瑗《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卷七说:“近世谓堂为正寝”,可知堂亦为正寝,因此可以说父都是在正寝为子而醮。在S·1725与《仪礼》中父醮时所处的方位是相同的,都是父面向南,儿面向北。在《大唐开元礼》与《书仪》中父醮时皆坐于正寝之东序,西向。儿则升自西阶,立于席西,南向。我们认为尽管S·1725、 《仪礼》与《大唐开元礼》《书仪》父醮子时方位不同,其实都蕴含子顺从、敬重父亲之意。在S·1725以及《仪礼》中父面向南醮而命,儿子面向北听而受,这样遵循了君臣之礼。清惠栋《周易述》卷十五说:“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贵贱之位也。”为什么要君面向南而治,而臣面向北而拜呢?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南”为阳,是光明之地,君面向南治理国家,是希望能够获得明政。《册府元龟》卷五百七十八掌礼部:“君之南向答阳,此明朝会之时盛阳在南,故君南向对之,犹圣人南面而听,向明而治之义耳。”元李简《学易记》卷九:“刘氏集传曰:‘离于方为南,于时为夏,万物亨嘉之时也。其材为明,明则物相见矣。故圣人南面而治者,所以向明而与万物相见也。’”明黄光升《昭代典则》卷十一:“上谕廷臣曰:‘南方为离明之位,人君南面以听天下之治,故殿廷皆南向,人臣则左文右武,北面而朝礼也。’”而臣北面正对君王,首先是因为便于观察君主的脸色、反应从而做出应答。清盛世佐《仪礼集编》卷五:“必正向君者,取其颜色辞气之间便于观察也。”其次是因为北方是阴幽之方,是卑微、臣服之位。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七十:“北方阴极而生寒。”卷七十六:“北方阴,阴主静;东方阳,阳主动。”女为阴,所以女子常和北方联系在一起,《汉书》卷九十七上“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古书中常常出现妇女在北堂的记载,韩愈《示儿》:“主妇治北堂,膳服适戚疏。”女性又常常与柔顺相连,宋周敦颐《周元公集》卷九:“阳健成男,阴顺成女。”柔顺就意味着臣服,因此北为卑微、臣服的象征。《隋书·炀帝纪》:“若有识存亡之分,悟安危之机,翻然北首,自求多福。”“北首”指投降宾服,因此臣北首拜君,表示卑微顺服之意。正如元吴澄《礼记纂言》卷二十二所云:“臣以阴顺为徳,故北面答君,以示顺也。”

  在《大唐开元礼》与《书仪》中父为子醮时父坐于东序,西向。子升自西阶,进立于席西,南向。这遵从了主宾之礼,在古代礼仪中主人的席位在东,客人的席位在西。《礼记注疏》卷二云:“宾席牖前,南面,主人席阼阶上,西面。”《礼记·曲礼上第一》说:“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清秦蕙田《五礼通考》卷六十:“东为主位,西为宾位,故主人、主妇荐自左房,而宾受享自西阶。”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做任何事情都要严守尊卑礼仪。父为一家之主,明章潢《图书编》卷九:“国君为一国之主,严君为一家之主。”清王夫之《尚书稗疏》卷四下:“父为子之纲,则父以主乎子而谓之,知犹言一家之主也。”既然父为一家之主,那么家中重大事情都由父亲掌管,子要以父为纲。祭祀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因此祭祀的重担就要落到了父亲身上。《朱子语类》卷三十八说:“一家之主则一家鬼神属焉;诸侯守一国,则一国鬼神属焉;天子有天下,则天下鬼神属焉。”儿子只有在父亲重病或去世后方可承担宗事。《仪礼要义》卷三十四说:“父有废疾不立,其子代父主宗事。”清沈竹礽《周易易解》卷三云:“有渝是父死而长子代父主器也,此时母从长子。”清褚寅亮《仪礼管见》卷上之一说:“孤子礼于阼,已为主也。”儿子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敬,表达父在自己不敢以主人自居,在祭祀时都避主位而在宾位。明胡广等《礼记大全》卷二十五指出子曰:“升自客阶,受吊于宾位,教民追孝也。”这是因为:“升自客阶而不敢由于主人之阶,受吊于宾位而不敢居于主人之位,所以避父之尊,尽为子之孝而己。父既往而犹未忍升其阶,居其位焉,故曰教民追孝也。”唐孔颖达在疏《礼记》“子升自西阶,殡前,北面。”时指出:“子升自西阶者,谓世子不忍从先君之阶升,故由西阶升。”正是因为北首以及西阶都非主位,儿处于此位表达了儿对父的臣服与尊重。

  在S·1725中父醴女、戒女也是遵循君南臣北之礼。 “女向父前,面正北立,父诫女曰:‘敬之慎之,宫室[无违]。’母诫女曰:‘敬之慎之,夙夜无违。’”既然女向父前正北立,那么父就应是南诫女。女正北面向父,立于父前,这是女对父的顺服的表现。在《仪礼》、《大唐开元礼》、《书仪》中父诫女沿守的是父面向西,女儿在西的主宾之礼。宋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五十五:“女出房南面立于母左,父西面诫之女,乃西行,母南面诫之。”贾公彦《仪礼疏》卷第六:“以母出房户之西,南面,女出房西行,故云出于母左。父在阼阶上,西面故因而戒之。”《大唐开元礼》卷一二五嘉礼:“姆导女出于母左,父少进,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笲,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书仪》卷三:“父坐于东序,西向;母坐于西序,东向祖父母在则祖父母醮而命之设妇席于母之东北,南向。赞者醮以酒,如婿父醮子之仪。”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四川社会科学在线 2010-7-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中国历史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论纲
下一条: ·[叶舒宪]《春秋》与“中国”想象
   相关链接
·[王圆圆]分久必合:从“拦门”二元对立元素看社会性别规范·[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
·[宋文辉]承袭与嬗变:晚清民国巴蜀婚俗地域差异研探·[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
·[张士闪]礼俗之间:黔东南光绪十四年《瑶白婚俗改革碑》解读·[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
·[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张玉观]建国七十年,江南农村婚俗变异性调查
·[米海萍]敦煌文献《韩朋赋》中的民俗文化意象·[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程慧琴 周莹茜]泰宁朱口镇“花轿迎亲”婚俗文化探析·[吴照辉]高排苗族婚俗调查与探讨
·[刘德谦]交杯酒及其他——漫话宋都婚俗·[李华]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
·[周之润]“望夫云”故事在演变过程中体现的婚俗变迁·两岸专家论道 全方位解读中秋文化
·[王剑]《滇黔土司婚礼记》与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婚俗考·[谢东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黎族婚俗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刘百灵]洛阳传统婚俗与现代婚礼的文化思考·[宾秀英 青麦康珠]藏传佛教思想对藏族婚俗的影响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