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是东亚读书共同体,不是东亚文化共同体
  作者:记者 陈一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7 | 点击数:7146
 

  对于韩日书目,三联书店学术出版中心主任舒炜的看法是:以往译介出版的日韩书籍都是参考中国读者需要而来;而“东亚100册”是日韩职业读书人推荐的对他们自身影响巨大的书,相当于“日本队”、“韩国队”。董秀玉也说,“从来各国很多合作与吸收,都是从‘我想要什么’出发,但他想要的,未必就是人家真正的思想精华。”好比这次,人们看到日本提供的名单,会发现原来丸山真男对于日本本国来说,才是国宝级的学者,这在以前的翻译引进中,都不清楚的。丸山真男的主要观点是———日本思想的近代化,是通过儒家学者对儒教的重新阐释而来。在日本出版家眼里,丸山真男的《讲义录》为“思想史学规范之一的珍贵文献“。“从日本的书目,你能看到超越日本的视角,超越日本的观察对象。”舒炜说,日本学者能够超越文化身份、政治身份,站在“普遍的人”的角度,考察全人类和自然界,比如日本学者对非洲的研究、对心理学的研究。

  梅棹忠夫著作《狩猎和游牧的世界》,是作者充分利用东南亚、非洲田野调查经验写成的一部关于“现代世界的基础的文明论巨著“。再比如中井久夫的《分裂症与人类》,考察的对象就是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拘泥于“日本人的国民性”。

  韩国则偏重于现代化历史进程,其中关于战争的就有3本。韩国特别强调文化的主体性,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推介欲望。名列榜首的是抗日志士金九的回忆录《白凡逸志》,1997年该书稿被韩国政府指定为“宝物第1245号”。《与时间竞争———东亚近现代史论》、《韩国的劳动运动与国家》等名著,主题都是韩国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崛起。其他诸如《韩国医学史》、《韩国科学史》、《韩国音乐史》、《韩国数学史》、《韩国美术史》……从书名即可看出,近代以来韩国学者建立文化自主性方面的艰苦努力。

  金彦镐把“东亚100册”视为“韩国走上世界知识舞台的一个契机”。据龙泽武介绍,“东亚100册”已经引起欧美知识界关注,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曾向他表示,今后要将这套书全部翻译成英文。

  东亚出版人计划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华文出版同行纳入队伍,韩国方面还特别遗憾地提到了缺席的朝鲜。

  犹太神话声称,为了制止人类建造直达天界的“巴别塔”,上帝变乱了人类的语言。看起来,东亚出版人会议就像一群操着不同语言的人,打着熟练的手势试图重建“巴别塔”。如果上帝再次发火,也只好由他去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南方周末 2009-12-03 16: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下一条: ·信息社会标识性的变化
   相关链接
·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朱玲玲]民俗体育与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研究·[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
·[温秀秀]仪式文艺视域下新时代赣南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孙正国 夏楠]大禹叙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研究
·[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李翠含]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逻辑研究
·[郭永平]乡村振兴背景下晋陕豫民俗组织与治理共同体建设·[毕雪飞]东渡的传统:作为方法的牵牛织女传说
·[阿依达娜·沙尔山]中华文化共同体视域下新疆民间故事中图腾的象征寓意·[施爱东]学科建设的自由路径及其限度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