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是东亚读书共同体,不是东亚文化共同体
  作者:记者 陈一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07 | 点击数:7436
 

  加藤和龙泽所说的,正是董秀玉所想的。尽管一百多年中日历史进程差别巨大,但文化方面的共同点是明显的———都属于汉字文化圈;都笼罩在西方阴影之下;都意欲重拾文化尊严,建立文化自主性。双方一拍即合。

  双方达成了共识,加藤和龙泽又找到了韩国出版界,话题一摊开,又是立即得到响应。

  日方穿针引线,沟通了三四次之后,2005年9月,东亚出版人会议第一次大会在东京召开,中国、日本和韩国的出版界人士会聚一堂,讨论了出版信息互通、东亚共同出版、设立比欧洲更为宽松的著作权基准等问题。会上提出了“东亚读书共同体”这个概念,此后每年两次会议,“东亚读书共同体”不断被阐述充实。

  在刚结束的第9次会议上,韩国成均馆大学名誉教授林荧泽在题为“东亚知识交流史回顾”的主题演讲中说,由于西方列强的介入,东亚文明曾一度失去或歪曲自我意识,由此产生了以反目、对立、混乱、斗争为基调的“隔阂的东亚”。林教授以心理学为方法论考察东亚近代思潮,他认为,近代东亚之所以将“现代化”盲目等同于“西方化”,原因在于没有克服掉“中国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只是“中国中心主义”的替身而已。林荧泽谈到了四百多年前的韩国学者姜沆,此人以俘虏身份踏上日本土地,亲人被杀曾使姜沆觉得日本人都是“人面兽心”的动物,但在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驱动下,姜沆对日本国民的最终结论是“岂好死喜杀,特法令驱之而”,“一以圣训从事,则扶桑一域未必不为东周”。

  龙泽武则以中国明末类书《三才图会》与日本18世纪类书《倭汉三才图会》、韩国19世纪类书《林园经济志》之间的借鉴关系证明“东亚读书共同体”的历史存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传播研究所所长陈达凯认为,东亚之间存在着无法回避的历史鸿沟,出版人率先行动起来重建东亚文化,值得寄予厚望。

  “东亚版权交易其实不算少,比如日本动漫、韩剧,大都是时尚类产品,人文、学术图书交流很少。日本的人文书我们还出了一些,韩国书基本没有。我们的邻国是如何从逆境中崛起的,他们如何看待当今世界,这些都是我提出这套人文书籍的动力。”董秀玉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替换了《八十年代访谈录》

  “东亚100册”创意提出之后,各方就开始书目筛选。原则上只选文学以外的人文、社会、艺术书籍;时间方面,中国大陆是二战后到现在,韩日大致是1960年代至今。

  韩国的26册书目率先见报,选谁不选谁的争议随之开始。中国的书目是否也将引发争议?董秀玉早有心理准备:“为了确定书目,韩国方面10位学者开了3次会,最终结果毕竟只代表评选者的眼光,不可能全民投票,没有太离谱就够了。”董秀玉的专家班底由8位学者组成,通过会议、电话和邮件反复协商,先确定作者,再选代表作。

  陈寅恪是当然人选,最初入选的代表作是《柳如是别传》。后来考虑到太难翻译,就改成了《寒柳堂集》。钱锺书最初入选的是《宋诗选注》,后来有学者提出这本书是注释而不是原创,就替换为《谈艺录》。书单直到最后一刻仍在变化———董秀玉有意力推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因为这本书能使读者对纷繁复杂的八十年代中国产生概貌性的了解。但有人提出,《八十年代访谈录》并非学术书籍,作者也不是顶级学者,所以换成了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960年代到1970年代有着明显的断裂。有幸入选的新时期学术著作有王铭铭的《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利———闽台三村五论》、陈来的《东亚儒学九论》、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大陆和港台,人文水乳交融,无法分割。最后商定的办法是,第一版书在哪里发表,就算哪里的书籍。比如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佛泉的《自由与人权》,主要流通和讨论都在台湾,但其最早出版在香港,所以就归于香港名下。同样,沈从文一直生活在大陆,但其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一版出自香港,所以也入了香港书目。台湾上榜的15本书,新儒家蔚为大观———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杜维明……余英时与黄仁宇等人甚至没有在台湾长住的经历,但他们的作品在台湾出版、传播、开花结果,所以也入选了台湾书目。与大陆一样,台湾也有意选择了一些年轻学人的著作,比如周婉窈的《台湾历史图说》畅销10万册,因此得以入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报业-南方周末 2009-12-03 16:41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铭铭]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下一条: ·信息社会标识性的变化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王丹]赓续与创新:松潘花灯舞传承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屈啸宇 彭连生]公产环与清代浙东村落的地缘共同体
·[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刘贺娟 陈志生 罗姣姣]文化空间再造与民族认同建构:“东归那达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林安宁]傩戏共同体研究的缺席与归位
·[廖欣梅]制造、远足与生命:蒂姆·英戈尔德对“物”的思考·[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
·[雷鸣 李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河湟地区手工艺文化保护·[代清]灶王传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叙事向度、当代意义及现实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