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初春,嘉兴市南湖乡马家浜自然村首先发现了马家浜遗址,成为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嘉兴也因此成为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而从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相当数量炭化稻谷、米粒和稻草实物。
●嘉兴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在故有“吴根越角”之称。在嘉兴东南大桥附近有胥山,相传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故得名胥山。旧时,山上有伍子胥庙。而在嘉兴市郊洪合乡至今仍留有北为吴国南为国的“国界桥”。因此,嘉兴也可以说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 又名端阳节。《太平御览》引《风土记》: “仲夏端午, 端, 初也。” 按地支推算, 午是五的顺号, 古代午与五既音同又通用,故端午也就是端五。
民俗所谓“四时八节”,端午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八节”之一。每到端午这一天,各地有划龙舟、吃粽子等重大活动。中国人都知道,这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屈原。而我们嘉兴一带和端午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渊源。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龙舟”,实为装饰成龙形的船只,它“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船体上画有龙的鳞甲,并涂上各种色彩。嘉兴的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不是源于战国的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吴国的伍子胥。嘉兴的龙舟竞渡时,船上结彩张旗,勇士们奋力划船。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龙舟竞渡的沿岸,常扎起许多牌楼,搭起许多凉棚,还有人设了酒席,坐在那儿边吃边看。龙舟过牌楼时,便燃放鞭炮,这时龙舟又会起劲地表演一番。
伍子胥原是楚国大臣伍奢的儿子,因为父兄遭楚平王杀害而逃到吴国。伍子胥刚从楚奔吴时,吴还是个僻处东南一隅的小国,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公元前514年造起了著名的阖闾大城,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后来,伍子胥又辅佐夫差实现了争雄东南、称霸中原的伟业。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就因为敢于提出不同政见,加上佞臣的谗言,失去了吴王夫差的欢心,最后竟派人送“属镂”之剑,命他“自裁”。伍子胥临死前吩咐侍从,说我死之后,务必要挖出我的眼珠,挂在吴城东门,我将看越寇入城灭吴!这些话传到夫差耳中,夫差不禁大怒,令人将伍子胥尸体抛浮江中。对于这一段故事,司马迁也在他的《史记》中作了详细记述,并说“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在嘉兴东南大桥附近有胥山,相传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故得名胥山。旧时,山上有伍子胥庙。
据说,伍子胥被抛尸入江后阴魂不散,“乃有遗响,发愤驰腾,气若奔马,威凌万物,归神大海”,“子胥恚恨,驱水为涛”, “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见《吴越春秋》、《越绝书》、《论衡》等)从此,伍子胥被吴越民间当成了潮神、涛神、江神。吴越故地每到端午也就有了龙舟竞渡、“迎伍君”等习俗。
“胜日衔杯罢,轻舟解缆初;尽传迎伍君,不比吊三闾。”从嘉兴清代大诗人朱彝尊的《午日吴门观竞渡》诗中可知,直到清代端午竞渡还被看作是纪念“伍相”的一项民俗活动。
从众多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龙舟竞渡和向江湖之中投扔粽子之类的端午习俗,应是吴越故地龙图腾崇拜的产物。古代,吴越之地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以渔猎为生。在水中捕捞,蛇虫之害最甚,因此对蛇产生出了一种敬畏的心理。“龙”便是对蛇神化的产物。《论衡》说:“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所谓“文身断发”,应劭曾作注说:“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将舟船打造、装饰得像龙而不是其他,也是出于这种龙图腾崇拜和船在水中“不见伤害”的良好祈愿。图腾崇拜意识渐趋淡化以后,龙舟也就成了一种造型别致的舟船。据古书记载:“吴王夫差作天池,造龙舟,与西施为水嬉。”龙舟曾成了夫差与西施水上作乐的器具。
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具有悠久历史,后因五芳斋粽子而著名于世。粽子作为一种味道鲜美的食品,不仅是端午节的名吃,还作为独具风味的常年方便食品而流传于世,深受人们的青睐。号称“江南第一粽子大王”的 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和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粽子,是嘉兴人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嘉兴人端午节非但自己要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因粽子还有“种子” 的谐音,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媳妇的礼物等,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早得儿子的风俗,旧时,端午节一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粽子箬叶的阵阵清香。真如嘉兴俗语所谓:“端午不吃粽,死了没人送。”另外还有指天气俗语,如“未吃端午粽,夹袄勿可送”等。
说到嘉兴粽子的起源,可能和嘉兴史前的稻作生产有关。嘉兴在距今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已开始了稻作生产。在陶制盛器和炊具发明之前,“石烹法”,即将烧烫的石块投于盛有米和水的坑内来烧煮食物,或将水和米盛于竹筒之内、包裹于箬、笋等植物叶子里,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这是古人最可能的煮饭方法。因此以米为原料的粽子,很可能正是这种古代饮食习俗的遗存。如此说来,当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时,老百姓希望龙蛇不要伤害屈死的伍相,因此在划龙舟、抛粽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躲午”、挂钟馗像
但尽管五月有端午划龙舟这样热闹的民间庆典,以前五月却被人们视为“毒月”或“恶月”,是个不吉祥的月份,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这一天过去嘉兴人有很多禁忌,如忌晒床上的席子,忌用茅草盖房子。为了禳解这一天的不吉利,人们想出了不少办法。过去未满周岁的孩子,端午这一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称为“躲午”。端午节,家长还要给孩子戴老虎头帽子,穿老虎头鞋子。端午节,家家还都要挂出钟馗像来。据说他有捉鬼的本领,挂上了钟馗像自然就能够驱鬼避邪了。旧时在嘉兴,有好些有名的画家都是画钟馗像好手,像施定夫、潘雅声、郭季人等,施定夫画的钟馗像还卖到了日本。至今,嘉兴民间仍好些有画钟馗像的民间画家。
“五黄”与“五毒”
除此之外,人们还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于门首。以为这些东西能够避邪驱鬼。同时,人们点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还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端午节还要吃“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黄泥蛋(咸蛋)及雄黄酒。饮雄黄酒、带香包也是端午驱毒习俗。据说,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著名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中,就有化为人形的白娘子,因为端午多喝了几口雄黄酒,结果显出了蛇身原形的情节。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嘉兴在线 2010年05月13日 15:3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