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贵州猴鼓舞:“猴王”仅剩1人 年老难以胜任
  作者:赵红薇   摄影/图:孙鲁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6-05 | 点击数:7829
 

  为了看到完整的猴鼓舞,第二天,笔者再次来到沙坡村,尽管村里提前做了安排,但表演者仍没有凑齐,本来十几个人的舞队只来了四五个人。其中一位表演者说:“因为演员的缺少,‘老虎’和‘猴王’都不在家,一些动作无法完成,只能大致将猴鼓舞的特点表演出来。”

  穿着猴装的鼓手挥动鼓槌,浑厚的鼓声立刻在宁静的山村回响。鼓手模仿猴子的动作,围着鼓一面跳舞,一面击鼓,滑稽的动作、强烈的节奏与多变的舞步,都充满了一股清新的泥土味,朴实、稚拙、豪放而亲切。

  据表演者介绍,猴鼓舞最精彩的部分要数猴王的表演了,他随着鼓声时而用头顶地行走,时而在地上翻跟斗,模仿猴子嬉戏。但由于猴王的表演难度较大,村里只有个别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本事,平时很难看到,只有逢重大节日或重要演出时,演员们都到齐了,才能看到真正精彩、完整的猴鼓舞。

  虽然鼓声在响,芦笙在吹,但猴鼓舞的现状不免让人担忧。这个经历了千年风霜,曾经辉煌的沙坡村猴鼓舞是否会成为遗失在田野的记忆?

  相关链接

  猴鼓舞,又称“打猴鼓”,大约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古时在苗山一座庙里,猴子去偷供果吃,无意中跳到鼓上,起初有些害怕,后来逐渐习以为常。每当得到供果时,就高兴地边跳边吃。后来被苗家小伙子看见了,就学着猴子的动作跳跃起来,十分有趣,以后渐渐形成一种娱乐健身活动,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活动的参加者围绕大鼓,吹起芦笙,不断变换舞姿,鼓师模仿猴子的动作吹跳击鼓,故名猴鼓舞。 原来是两个人表演,一人吹芦笙,一人打猴鼓,后来参加人数增加,通常在9 至13人之间,只有一个鼓师击鼓,其他人则跳舞吹笙。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文化报 2010年06月04日 16:19

上一条: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承人
下一条: ·何钧佑有讲不完的故事
   相关链接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强妍]非遗视角下山西兴县道情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
·[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
·[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符腾]浅论传统村落的人文记忆传承与保护·[薛翔]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蒙古袍生产现状分析与研究
·[崔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梁莉莉 胡泽凡]“非遗”如何被实践:回族民间社会的传承与保护
·[黄桂秋]广西宾阳传统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陈景娥]社会转型中的民歌传承与变迁
·[张勃]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毕传龙 赵娜]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个案研究
·中国饮食类非遗传承与保护课题组在京成立·张瑞民等:《年画民俗文化及其传承与保护创新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