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歌谣集成》30卷全部出版了。欣喜之余我谈几点经验:
1.突出特色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提倡省卷要突出特色。如:云南按民族分类,25个民族的作品琳琅满目、神采各异,对其本源和歌谣的综述,更使读者一目了然。
新疆除了介绍了13个少数民族的歌谣以外,还突出了来自祖国各地的汉族同胞带来的民歌在建设兵团扎根,与民族融合的优秀作品。
西藏人民喜歌善舞,藏族民歌有着自己纷繁复杂的名称和分类,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颂歌非常突出,包括赞词、婚礼祝词、斋呷颂词等。藏族还有专事演唱的歌手、艺人。目前所知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至今还活在民间艺人的口头上。
内蒙古没有节奏铿锵的劳动歌,以牧歌见长。节奏鲜明激昂的寻马歌彰显着马背上的民族与马息息相通的情感关系。酒宴歌、思乡歌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上海在现代化冲击如此迅猛的今天深入到社区街道搜集到数量和质量都可观的歌谣作品,让人们在欣赏歌谣的同时,读到一部上海各阶层人民鲜活的历史。
安徽的革命斗争歌从太平天国、捻军、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可看到其革命的传统。
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提出了曲艺与民间歌谣的渊源与流变关系。
作为古都的北京以时政歌见长。
江苏、浙江显现了江南水乡和稻作文化的种种特点。
2.编法:我们原定按内容参照其功能分类编排为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及其他。实践中我们都按各省特点进行了增删和改变,除按内容分类以外,还有按民族分类或按地区分类的编法,保留和凸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形式独特和内容丰富的歌谣。
广西、云南、新疆这些多民族省、区按内容分类就会淹没了其异彩纷呈的特色。于是这些省、区按民族分类,在民族类下再按内容分类。
宁夏为了突出回族特色,分为回族、汉族两部分。
甘肃则按不同地区特色分为“花儿”、“陇上歌谣”、“草原歌谣”三大块。
陕西的信天游按其特殊形式也作为单独一类编排。
总之,在大部分省、区按内容分类编排以外,我们还根据具体情况做了部分合理的调整。
3.分类:在按内容分类编排的省份,我们也突破了原定的八大类,根据各省特点有所增减。我们的原则是充分尊重和保留本地区和本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分类法。
如:湖北的“薅草锣鼓”是劳动时唱的歌,但它包罗万象,有古歌、生活歌、情歌、荤歌等等。它是一种系列歌,由歌师领唱,既指挥歌唱又指挥生产,上午、下午,开始、结束,劳动、休息时唱的内容大不相同。如果按内容将整套的“薅草锣鼓”拆散,就看不到这种特殊的形式了,我们将它作为一小类放在劳动歌中。
西藏有一类“强盗歌”,这里的“强盗”指那些敢于反抗压迫、伸张正义的英雄。他们以“强盗”自居,引以为豪。我们曾想“强盗”不好,改用“侠盗”或什么,但最终还是沿用了他们的习惯称谓。这样就更亲切更准确地保留了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形式的歌。
云南瑶族有一种“信歌”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形式保留下来。它是一种可以唱的书信。历史上瑶族几经迁徙,居住分散、交通阻隔、邮政不便,民间便以信歌交流。信歌内容包罗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官司、做媒等,但主要价值是记录了瑶族的迁徙史。
关于分类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0-05-21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