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商业炒作的问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今天在文化部举办的“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各地争这个,主要是为搞旅游、挣钱,这个倾向不对。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它的健康内涵。”
祁庆富教授谈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经过评审,现在正在网上公示。在第三批公示的名录中,端午节有四个扩展项目:嘉兴端午习俗、闽台地区的端午习俗、黑龙江的黑河端午习俗、香港大澳“龙舟游涌”。
祁庆富教授认为,在端午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大家在探讨时总是对起源感兴趣,而在起源的问题上,可能现在争论比较大的是到底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不应该成为一个商业炒作的问题。很多地方说这个,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搞清楚本源是什么,而是为搞旅游、挣钱,这个倾向不对。姓“屈”和姓“伍”可以作为学术的问题深入探讨,更深挖掘节日的历史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保护,“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十六字方针不能割裂开来,它是一个整体。这个“合理”是限制词,不是鼓励词。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贡献,它发现了遗产的价值,但反过来旅游搞过了就把遗产破坏了。正是为了限制这种破坏,为了让这些遗产能够在现代社会的夹缝中生存下去才提出保护,而现在正好相反。
祁庆富教授指出,我们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基本的理念。端午节是我们一个非常宝贵的财富。我们中国五大节日里,春节我个人认为就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元宵节可以称之为狂欢节,因为是闹元宵,清明节主要是祭祖,中秋节是团圆。端午节究竟是什么节日?我个人认为端午节可以说是一个卫生节,还不够,应该是一个健康节,因为端午节在历史上有一个已经被大家忘了的名字叫蒲节,这是一个端午节老的名字,已经被忘了,我们如果说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还有一个姓“蒲”,这就是它的文化和起源的多样性。为什么要叫蒲节呢?因为菖蒲是一种中草药,具有驱虫的功能,所以端午节用艾蒿和五彩线,还可以驱五毒。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就是一个健康向上的节目,我们现在保护节日应该保护它的健康内涵,这是最重要的。
祁庆富教授认为,不管是姓“伍”也好,姓“屈”也好,端午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健康的精神。从中国的黑龙江一直到珠江以南的地区,都有一些代表性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不但汉族中有,我国的少数民族有30个左右的民族都是过端午节的,分布在东北的有蒙古族、满族、达斡尔、鄂伦春、朝鲜等,这些民族都过端午节。在中东南地区,有壮族、布依族、畲族、苗族、瑶族这些民族,特别是畲族,可能跟嘉兴吴越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东南地区还有土家族,这应该和现在的湖南的荆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西南地区傣族、水族、侗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藏族等等很多民族都过端午节。在西北地区相对少一些,但是西北地区的回族和裕固族也过这个节日。也就是说端午节是中华各民族一个普遍认同的节日,而这个节日当然有共通性,但是也有民族性和地方性。比如许多民族都有吃粽子的习惯,但是粽子的吃法和包法都不一样。传统的最大个的粽子是壮族的,当然现在有人商业炒作说搞一个世界纪录另外一回事。傣族的粽子和香包是联系在一起的。各个民族吃粽子的习惯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和一体性,每一个民族文化中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端午节的文化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中华各民族关系的根本属性。(来源:人民网)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5月27日 17:18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