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地震心理遗创症:记忆还拧紧我们的心弦
  作者:记者 吴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27 | 点击数:15343
 

  “信蛤蟆”和“镇鲇鱼”

  即使看到了地震谣言的“温情”一面,施爱东仍然认为政府惩戒谣言始作俑者有其必要性。

  “政府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必须的,任何一个政府都把稳定放在第一位。倘若放任‘假地震’传言每天这么飘来飘去,损失加起来超过一次真地震。”

  许多人把地震谣言的此起彼伏归咎于地震局未能发布及时有效信息,甚至打出“信专家不如信蛤蟆”的口号,以指责相关部门的失职。施爱东并不这么看:“所谓地震谣言,天生就是反权威、反主流,如果不以秘闻和内幕的形式开篇,怎么吸引眼球呢。自古至今都是这样。”

  从行为心理上分析,谣言的兴起契合了灾后民众对于不明朗信息的高度渴求,趋利避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一次“预报”不准,并不影响到谣言传播的“公信力”,因为“十次有九次是假的,但要有一次是真的我就没了”,这是人性的共通之处。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学者吴真告诉记者,在中国,与大地震的频率相适应,模式化的谣言以10—20年的“回归”周期出现,经过时代语汇的包装,每每还能给国人以“新鲜”的错觉;而在日本则几乎没有地震“谣言”的生存空间,原因并不是日本人不迷信,而是日本地震太频发,时间上来不及生产和传播谣言。

  “于是,日本人发展出一个共同的民俗信仰解决了这种心理需要,他们相信地震是鲇鱼的摆动造成的,在神社里供奉着鲇鱼的塑像,上面压着一个磐石,祈求鲇鱼能少动几下,每年7月份,还要抬着鲇鱼巡游。”

  巴中女子王艳:“余震”两年间

  王小灯,是华人女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冯小刚电影《唐山大地震》原作)中的女主角。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王小灯和弟弟一起埋在瓦砾下,大人以为她已遇难,挖出男孩后就停下了。女孩后来被解放军救出,当成孤儿送到外地救治。再后来,她负笈海外,旅居他国,但生活并不幸福,因为生死之际遭父母“抛弃”的痛苦在她身体里绵延着一场长达三十年的“余震”。

  亲情在灾难中经历的变故,可能是一生难以愈合的创口。“对我来说,地震没有过去。”2010年4月底,四川巴中的王艳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像惊逃的兔子

  今年28岁的王艳,两年前在成都打工。5月12日那天,她正好调休,和堂妹在成都附近一个古镇游玩。下午,地震袭来,脚下大地颤动,人们反应过来后纷纷逃窜,可王艳却异常冷静,甚至平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切都完了,我会死掉”。

  王艳最后安然无恙,却陷入典型的震后创伤症:晚上睡不着觉,必须开一盏很亮的灯。神经高度紧张,想像力异常发达,“老公一出门,我就想他会不会碰上什么意外,躺倒在什么地方,再也回不来;我自己在店铺里,看到过路的车,就忍不住想它会不会下一秒钟就撞过来,把我带走;还有,以前我一坐上长途汽车就睡觉,地震之后,坐在位子上,几个钟头,眼睛也不敢阖”……

  脑中充斥着各种“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意外”,让她像一只惊跳起的兔子,不知目的地逃跑,常常感到筋疲力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 新华网:2010年05月12日 09:24:2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南帆]压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符号
下一条: ·[谢少波]日常生活与受众话语实践
   相关链接
·[陶子煜]当局者观·[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王云聪]朋友圈疫情谣言的个人叙事性·[祝鹏程]谣言认知的主观维度: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观察与反思
·[王晓葵]灾害应对与强韧性社会构建的民俗学视角·[程鹏]“烟花爆竹除疫”:传统民俗的发展困境与疫情防控下的民俗学反思
·[刘佩川]灾害叙事视角下的祈雨习俗研究·[周争艳]论谣言中否定性箭垛人物的层累与建构
·[肖涛]谣言与灾难记忆的建构·[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何佩雯]苗族民间叙事中的灾害母题表述研究·[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遗保护和利用
·[何佩雯]苗族民间故事中的灾害伦理·[王晓葵]灾害民俗志——灾害研究的民俗学视角与方法
·[邱月]本真性的困惑: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族的文化展演和身份焦虑·[刘文江]记忆、展望、重复与认知:谣言“叙事家族”的心理机制研究
·“灾害文化与生死观”学术工作坊在沪成功举办·[王东杰]"讲故事"与传统中国社会的群体恐惧
·[山田仁史]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张多]灾害的神话表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