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浙江民间信仰专题研究
在民间信仰的调查与研究中,神祇与仪式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在浙江省域内流传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既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的神祇,如城隍、关公等,还有一批在浙江省内影响较大的地方神祇,如潮神、胡公大帝、黄大仙、杨府爷、陈靖姑(陈十四娘)等,更有众多浙江省内地方特有的神祇在民众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其中,黄大仙在港澳和东南亚一带影响较大,陈靖姑则是与闽台一带的信仰一脉相承。笔者以胡公大帝的研究为例,从中窥见浙江民间信仰体系中神祇研究的状况。
胡公大帝信仰是从历史人物演变而来,是浙江此类人神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尊神祇。
胡则(963—1039),浙江婺州永康县人(明清时期属金华府),《宋史》卷二百九十九中有其传记,在多部省级地方志书中,如雍正年间编纂的《浙江通志》、《山西通志》、《广东通志》、《广西通志》和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建通志》,都将胡则作为名宦载入其中。在胡则史料中,除《宋史》以外,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最有价值的史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撰写的《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范仲淹是胡则生前好友,加之撰写墓志铭时,胡则尚未像后世那样被神化,因此墓志铭的史料价值及其珍贵。
对于胡公大帝信仰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在专题的史实考证和田野调研方面都有成果面世。当地学者胡国钧曾撰写有《方岩胡公传说》[33]、《方岩民间故事传说》[34]、《胡公大帝演义》[35]、《方岩签诗解说》[36]等著作,其中,前两种为作者搜集编写的与胡公大帝及其方岩一带有关的民间传说故事,《胡公大帝演义》是作者与人合作编写的20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方岩签诗解说》则是对在方岩各个庙宇中流传的一百种签诗的解读性文字。胡国钧还发表有多篇介绍和研究方岩胡公大帝信仰的文章,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北宋名臣胡则小传》[37]、《胡公大帝信仰与方岩庙会——浙江省永康县方岩胡公庙会调查》[38]、《辐射性的同心圆:胡公大帝信仰圈概述》[39]、《方岩签诗: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40],其中,《胡公大帝信仰与方岩庙会——浙江省永康县方岩胡公庙会调查》一文,对胡公大帝的生平事迹、方岩庙会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庙会的影响等都有描述,尤其是对方岩庙会仪式的叙述是至今所见最为详细的调研性文章。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胡则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对胡公庙会组织与仪式进行调查,如《北宋清官胡则及“胡公大帝”信仰》[41]、《浙中之神——关于永康方岩胡公的生平与传说》[42]、《永康县厚塘村胡公庙会组织及其信奉活动》[43]、《从宋人胡则的神化看民间地方神祇的确立》[44]、《区域性神祇信仰的传承及其对地方的影响——以浙江“胡公大帝”信仰为例》[45]等。朱海滨对胡公大帝的史实与信仰的演变做了深入了研究,除发表《僧侣、士人与胡则信仰》[46]外,在其专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47]中,对胡则信仰设专章进行讨论。
在胡则的生平事迹中,幼时好学与为官有干才是被广为提及的内容。但在正史和民间传说中,对于其为官的清廉与否等品行,以及为浙江民众广为传诵的奏免身丁钱是否为史实等却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胡则早年曾在方岩僧舍读书,这也成为后来僧人推动胡则信仰的一个原因。胡则为官历经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曾经“十握州符,六持使节”,景佑元年(1034年)加封兵部侍郎致仕。胡则为官四十余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全国各地任地方官。
在胡则的生平中,“奏免衢婺民身丁钱”的事迹,被认为是浙东一带崇奉胡公大帝的最主要的原因。胡国钧、陆敏珍和胡则后人胡廷直[48]都认为“奏免衢婺民身丁钱”是历史事实,但朱海滨经过考证,认为“奏免衢婺民身丁钱”是后世编造出来的传说,并非是历史人物胡则的真实事迹。胡国钧和朱海滨都认为,胡则信仰在北宋年间经过了从家族祠庙到地方神庙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僧侣、士人与地方民众共同完成了胡则由地方名人、当朝名吏向威震一方的神祇的转变。朱海滨考察了历史上杭州、温州、严州、缙云、海宁等浙江不同地区的胡则庙宇与信仰演变的状况,通过其生前传说与死后灵异的创作,追溯了胡则信仰从金华府的地理范围逐步延伸到浙江其他区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僧侣阶层曾起了关键作用。由于胡则还是宋代婺州第一位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士大夫,因而除庶民阶层外,其信仰还获得了士人层的支持。通过士人阶层向朝廷申请封号、赐额,并主张胡则神是儒教正神等活动,使胡则信仰成为得到朝廷认可、并在民间广泛流传、长盛不衰的信仰形式。
在当代胡公大帝信仰中,毛泽东对胡则的评价被广为引用。1959年8月,毛泽东在视察浙江金华时,曾对当时的永康县委书记讲过这样一段话:永康有个方岩,方岩有个胡公大帝。胡公大帝不是神,而是人。他姓胡名则,是北宋的一个清官,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所以香火长盛不衰。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因为应该多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嘛。[49]这段话被刻写在永康方岩旅游景区最显眼的位置,被作为胡公信仰在当代具有正面积极因素的突出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