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
  作者:记者 梁燕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8592
 

  新方式 心意重于形式

  近年,各地都大力推广骨灰撒向大海的形式,但这种形式最不受认同的一点,就是后人无法祭祀缅怀先人了。而广州市殡葬服务中心就推出了后续的“海祭”活动,以“永不流逝的爱”为主题,安排轮船接送民众到当初撒骨灰的海面上,进行拜祭仪式,拜祭先人。

  骨灰还林则是更体现了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但同时也节省了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美化了环境。现在不少地区都有植树区让市民把先人的骨灰植树安葬。为了配合骨灰还林,林业部门也特意选择了比较有意义的树苗供大家选择,例如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树,“吉祥富有”的元宝枫树等等。后人还能在清明节到先人的树下祭祀,感受先人的“树荫”,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理念。

  在今年的清明节期间,在广州银河园中就看到了能容纳3000张爱心心意卡的“爱墙”。这其实是银河园“爱的箴言”牌的扩大版。上面贴满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祝福的卡片。这些卡片是市民亲手写的,由工作人员定期集中焚烧,让缕缕青烟带走大家的哀思。这种方式,能让市民们以最人性化、最独特的方式来纪念先人,甚至成为了大家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是最受大家欢迎的。

  网上纪念馆则更为现代化,在网上建立纪念馆后,还能随时随地为先人献花、敬酒。但这种形式目前还无法推广,网络祭祀通常都集中在民众为过世的知名人士建立的。主要是网络仍然未普及,而且在普遍的世俗观念中,网络依旧是一个虚拟的,不严肃的世界,用这种方式纪念先人不够尊重。

  点评:

  树葬、海祭等都是目前最希望推广的祭祀方式,但不少为先人选择树葬和海葬等环保方式的市民却说,他们遭遇了拜祭尴尬:由于树葬不能标记,难以找到先人安葬的树木所在;海葬难以在清明期间联系到船只,后人无从寄托哀思。这些看似是枝节,其实是推行文明、节俭祭祀仪式的关键。对于后人而言,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总归都希望能在清明期间有个纪念先人的地方。他们作为这个社会传统观念的改革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如果能考虑细致,让他们感受到新的祭祀仪式的优点,就会成为这些新仪式的积极推广者。因此,如何做好服务后续工作,才是关键。

  清明:古人的全民健身日

  古人在清明不仅扫墓,还有踏青、运动等丰富节目。虽然现在全民健身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这个身子骨懒洋洋的春季,模仿古人做点应节的体育锻炼,也是一桩美事。

  清明也是秋千节

  荡秋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春秋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到了唐宋时,秋千之戏盛行。据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清明前一天),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生动地描述了唐宫清明前后荡秋千的景象。

  由于清明期间随处可见荡秋千的活动,元、明、清三代把清明节定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妃嫔、宫女玩耍。古代妇女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不多,清明节是她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好机会。

  放风筝逐晦气

  清明时节,我国古代有放风筝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古人放风筝是为了放走晦气,消灾解难。

  清明前后,放风筝是一种其乐融融的趣事。自古以来,放风筝就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活动。在古人看来,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晦气,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做不仅能带走所有的郁闷,而且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迷信的做法,清明时节微风轻柔,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清明之后,过了东风的时令,就不太适宜放风筝了。所以这一时节,放风筝的人特别多。

  清明食物各有故事

  清明既然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习俗,自然有独特的应节食物,例如大家都深有印象的甘蔗、烧肉、荞菜和清明果。但这些食物的来源,原来均有深意。

  ●清明蔗

  甘蔗是广东传统的水果,而在清明节,珠三角就有“斩蔗”的传统。把甘蔗斩成矛形,两端作尖锋状拜祭先人,取其“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义。还有把切成小段的甘蔗垒成塔状,名为“蔗塔”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而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在扫墓的时候在祖宗坟前吃甘蔗,蔗皮就留在坟前,让其他人看到这家人已经扫过墓了,显示人丁兴旺,后人孝顺。

  ●太公分猪肉

  在广东有句俗语———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原来也是出自广东人扫墓吃烧肉的习俗。在以前祭祀前夕,宗亲集中在某人家里,用各家交纳的钱买猪肉。猪肉烧好之后拿去祭祀祖先,拜祭过后的猪肉再由族中长辈分给各家。所以才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的说法。为什么是烧肉呢?因为在古代没有冰箱,而祖宗的山坟有时候并不在住处附近,生猪肉不好携带,上山拜祭以烧肉居多,烧肉分各房子孙,意在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

  ●荞菜与烧肉

  分了烧肉,一大块吃太腻了,于是与“太公分猪肉”配套的还有一道广东人清明节必吃的菜,荞菜炒烧肉。荞菜除了是时令蔬菜外,还有一个意义。荞菜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却受清明乍暖还寒之苦。

  ●清明果

  清明果在各地有不同的名字,例如艾糍、青果等,但一说由艾草做成,甜甜的点心,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在春天,人们采集新鲜的艾草,用其汁和面粉,捏出绿色、清香的面团,包裹着花生米、椰丝等各种馅料,清甜可口。而绿色的颜色,和清明节的柳树非常匹配,成为了祭奠先人最适合的点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0-04-02 12:3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寒月]清明:添一份生活感悟
下一条: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马荣良]虚构与真实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