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策划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要到来了。在注重孝道的中国,清明是除了中秋之外最受大家重视的节气,说起清明节,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祭祖”,而在近年,各种祭祀方式层出不穷。走传统路线的把祭奠先人的形式豪华化,各种“与时俱进”的祭品层出不穷;而也有选择从西化从简、回归自然的植树、海祭、网络等不同方式,但都充分寄托了大家对先人的思念。
但若单论祭祖,这可就只传承了清明节一半的传统意义,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清明节除了是祭祀先人的节日,同时也是一家老少踏青郊游,迎接春天到来的一日。
清明节的习俗如此丰富,也是有特殊原因的。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缅怀亲人的哀思,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为了让先人看到后代人丁兴旺,清明节是一个举家同行的时刻。古代妇女出门的机会不多,而且清明刚好是寒冬刚更新的初春,大家更把握机会享受郊游的快乐,而祭祀的食品恰好充当了野餐的素材。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故有“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的诗句。
扫墓和郊游放在同一天,乍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细想,这样的传统其实颇有深意。祭祀先人,除了是对祖先的尊敬外,更是一个家庭延续传统,父母向子女教育孝道的大好机会,同时更是加深家庭成员感情的良机。在这个前提下,举家出游,其乐融融的场面,不恰好就是“父慈子孝”的真实写照吗?
清明的意义,无论是扫墓还是郊游,都是家庭核心文化的传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的维系。既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扮演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角色,我们更应该尊重这个节日的内涵。清明节以什么样的形式度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天,或者说在这一生,我们如何书写“孝”和“家”这两个字。
老传统 新方式 清明祭祀各有所取
传统的扫墓方式,要准备酒菜,燃烧香烛和冥币,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而新式的祭祀方法则更各式各样:骨灰植树、撒入海中,网上建立纪念馆等,虽然环保、方便,但却不符合传统“入土为安”的观念。新旧两种祭祖理念,还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老传统 冥币香烛不可少
中国的传统殡葬模式,先人入土为安后,每年后人都要到坟前添土拜祭,除了准备先人喜欢的食物外,还得准备香烛、冥币燃烧。
而在近年,烧给先人的纸扎用品多样化发展。洋房、汽车等已经不算什么,还有多款美女人形纸扎,上面贴着“二奶”、“私人医生”等字样。最叫人讶异的是,摊贩居然连“阴间结婚证书”都有得卖,而且标榜可以挑选张曼玉、蔡依林等港台女明星,结婚证书做得和当地真实版证书几乎一模一样,有身份证字号、出生年月日、登记日期等字样,批准字号则打上“联合国字号×××”。一张要价50元人民币的“阴间结婚证书”,有人买来烧给往生者,被盗用的女星形同与陌生人“冥婚”。执法人员发现此状况,立刻以“不文明”为由、且涉嫌侵权,当场没收。连当事的女明星蔡依林听说后都不由得慨叹:“真是无奇不有。”
而且由于近年越来越多的公墓提倡无烟拜祭,但为了焚烧这些传统祭祀用品,不少市民“铤而走险”,或是在无烟拜祭区内偷偷焚烧,或者交给附近所谓的“专业烧纸人”代为焚烧,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和危险。
点评:
无论是节省土地资源,还是环保节能,传统的祭祀方式已经不被主张,但也有民俗专家认为,传统的清明祭扫仪式中,也有“传统文化价值”的体现,不宜矫枉过正,全都将它们视为“陋习、糟粕”而用西方丧葬传统取而代之。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学者田兆元指出,清明扫墓,是一项民俗传统,挂清明条,供饭和祭品,其中也蕴含着文化价值。“举例说,献食礼仪,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前辈的供养,是反哺报恩的体现。人们在清明节献食祭奠,会想起故去的亲人的养育之恩,他们就是这样一口一口将我们养大。我们不能再赡养他们了,便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以一饭一菜,表达回馈思念的骨肉亲情。”
对于清明这个中华民族特有的节日还有代代相传的古老传统,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地传承。把当中不文明、不环保的形式删除,但保留其精粹。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10-04-02 12:3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