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26875
 

  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发言论文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历程》,文章回顾了作为一门学科到民间搜集口头文学供研究之用,在中国始于1918年,之后经历了战争时期、语言调查与创造文字时期、大跃进时期以及大规模搜集古籍时期等多个搜集阶段。中国南方史诗的搜集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第一部南方史诗的出版是在1944年。虽然自学科发轫起搜集的主旨便是为研究之用,但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关于搜集的标准问题,不同领域的人意见也有一些分歧。不同时期学者们对搜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史诗的搜集日臻完善。

  来自越南多乐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的张悲(Truong Bi)作了名为《多乐省埃第族、墨侬族史诗调查、采集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他回顾了多年来在西原地区搜集、出版史诗的历程,并提出一些保护西原活形态史诗的建议。

  来自嘉莱省博物馆的阮光慧(Nguyen Quang Tue)的发言为《关于在嘉莱省巴拿族、嘉莱族史诗的搜集、编译、研究和普及工作的若干问题》,他指出了史诗工作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没有办法应对艺人迅速消失的局面,缺少从事编译工作的嘉莱人与巴拿人,研究成果不够全面与深入,目前出版的史诗也只能提供给少数单位与个人而没能普及大众,未出现诸如影片、绘画等研究成果。希望能在西原地区安排专门负责搜集、研究、普及史诗的工作者。

  格日勒扎布(内蒙自治区民委,内蒙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在论文发言《蒙古史诗中的日月比附》中指出,将正面人物比附为日月的手法是蒙古史诗中最为普遍的共同艺术与创作原则,是从亘古带来的标签,是艺术创作过程还处在“集体性”阶段,还未从“集体性”过渡到“个体创作”所使然。其渊源在于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是这一原始信仰的遗风表现。

  黎红理研究员(Le Hong Ly,越南社科院文化所)《在林同搜集史诗》的发言回顾了他在西原地区的林同省直接参加史诗搜集工作的过程,指出过去在林同省曾经有麻族、格贺族、朱鲁族以及墨侬族的史诗但至今无人能够完整地记住任何一部史诗的内容了,目前在此地区尚未找到任何一部具体的,可公开发表的史诗。

  范芳芝研究员(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了《<罗摩衍那>史诗与传播》的论文发言,他介绍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比较文学系讲师Anindita Banerjee博士运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来研究史诗《罗摩衍那》的个案,并希望能以此进一步加强作为越南史诗宝库的普及与保护工作手段的传播化。

  Rana Purushottam Kumar Singh教授(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系)的发言论文为《<罗摩衍那>在亚洲地区各时代的流传》,公元7世纪中期,斯里兰卡的一位宫廷诗人创作了一部在内容上十分切近《罗摩衍那》的史诗,名为Janakiharana,12世纪被翻译成僧伽罗语。在爪哇,第一个《罗摩衍那》的第一个仿写版出现在9世纪,另外有一个叫Yogeshwara的史诗,其前面五部完全抄录《罗摩衍那》,后面部分则是仿写的。在泰国,1933年出版了《罗摩衍那》的史诗仿写版Matrakkaksara Ramayana,在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中国、日本等国家,都有《罗摩衍那》的流传。

  巴·孟和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的发言论文为《蒙古族英雄史诗中马形象的社会探析》,他分析了马是在现实生活中最能帮助游牧人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动物,所以马在英雄史诗中的神化程度往往高于其它动物。

  裴越华(Bui Viet Hoa,芬兰Juminkeko基金会)的论文发言为《芬兰<卡勒瓦拉>创作 与越南史诗创作的研究》,《卡勒瓦拉》是在芬兰语与Karelia语民间诗歌的基础上由Elias Lonnrot创作的,在近30年间,出版了五个不同的版本。这五个版本反映了他的一些思想变化,首先,他是作为一个搜集者和编辑者,然后,他又作为一个歌手和叙述者。越南史诗《Mon Man的孩子们》是以Elias Lonnrot的手法创作的。除了东方传统与口头史诗之外,作者还运用了来自传说、神话、童话、叙事诗的母题。史诗的主要情节有由流传与许多少数民族中“同根”、“蛋盒”、“葫芦”母题构成,而且史诗由天地的形成开始。

  雪绒教授(Buon Krong Tuyet Nhung,西原大学西原社会人文中心)的论文发言为《西原史诗——一个覆盖面广的文化层》,她指出了探讨“西原史诗文化层”这一问题不仅具有科学性意义,而且在目前的社会文化迅速变化的情况下还可以发挥西原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

  钟宗宪教授(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的发言为《创世史诗中的神人关系刍议——以 中国西南各民族史诗的比较为主要范畴》,就创世神话的性质而言,可以略分为建构宇宙和追溯历史两大成分:前者属于自然神话,以诠释自然诸现象为主,后者偏向社会神话,以人类或民族的起源为内容。史诗中所传唱或记录的创世神话,往往具有后者的倾向,所以在神人关系的表现方面,受到生活条件与文化背景的影响较强。文章着眼于“人”的角色定位,试图探究其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对于史诗之于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反思。

  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乌仁毕力格教授作了《蒙古史诗中塑造骏马形象的艺术构思》的论文发言,指出骏马与勇士、英雄的妻子、蟒古斯一同构成蒙古英雄史诗中的四种基本形象。将马的形体形容为山峦,驰骋的速度比喻为暴风飞云,其力量描述为连续驰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等等,是蒙古史诗的一些基本程式。

  25日下午,会务组组织与会人员到邦美蜀的一个埃第族村庄参观埃第人的民居,并观赏埃第史诗艺人的史诗表演。26日上午,再次组织与会人员到一个墨侬族村庄观看墨侬族史诗艺人的表演,实际感受越南少数民族史诗状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万建中]中国故事学二十年学术评述
下一条: ·[吕微]2001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冯文开]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从历史走向未来 延续民族史诗文化血脉·“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在京举行·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课程表(更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