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高荷红]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年鉴
  作者:高荷红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30 | 点击数:26813
 

  (三)彝族史诗:

  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戈阿楼》、《铜鼓王》、《黑七腊白》等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王明贵《夜郎故国——彝族英雄史诗的圣地》[30],彝族的英雄史诗都产生于贵州这片夜郎故国的土地上。《铜鼓王》中有用铜鼓作为葬具埋葬彝族古代首领的记载,这在其它彝族经籍《禳占星解经》等中的记载相符,并且与贵州省赫章县考古发现的“铜鼓套头葬”式相互印证了夜郎与彝族先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陈永香在《彝族史诗《梅葛》的民俗文化场研究》[31]中提出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的展演和传承都与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作为口传的纪实性创世史诗,它的活态性就表现在它始终与当地彝族的生产生活习俗融合在一起。它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把彝族人民的知识经验累积其中,同时,又在各种重要的民俗活动场合来反复展演,以其神圣的权威性来强化习俗的规范性,从而维护族群共同的权益,使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行,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彝族史诗《梅葛》流传地区,无论其生产生活民俗还是岁时节日及民间信仰,都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的氛围,都是《梅葛》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场。

  《“梅葛”的文化学解读》是综合运用民族学、文化学、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民族学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堪称“梅葛”研究的创新工作,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杨绍军在其论文《创世史诗研究的新篇章——对〈“梅葛” 的文化学解读〉的认识》[32]做了中肯的评价。

  (四)瑶族史诗:

  朱国佳《从〈密洛陀〉看瑶族人的生存智慧》[33],布努瑶同胞的史诗《密洛陀》,可认识到该民族顽强的生存意志和独特的生存智慧,即具备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不断的失误中寻找人生真谛,对族群的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而且,即使无法直接对抗强大的外族压力,该民族也仍然不放弃坚定的生存信念。

  潘雁飞《瑶族史诗中所表现之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34],瑶族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在迁徙中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丈化意识,这突出表现为在被迫的辛酸迁徙中形成了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和向往美好精神家园,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神。瑶人虽然在迁徙中变得分散,是一种大分散,小聚落的结构形式,但他们凭借盘瓠神话、渡海神话、千家峒传说而在内心中凝聚起一种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内心深处具有很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却坚持着很强的社会、文化统一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离心的分散相反,这个向心的意志的支柱,就是不断被强调的民族精神。”

  (五)普米族史诗:

  奔厦·泽米《普米族原始宇宙观初探》[35],从史诗普米族先民是以马鹿死后的躯体分解变化去理解、认识天地以及自然万物的来源和存在关系的。这种宇宙演化观,主要从世传于普米族民间的部分创世史诗中反映出来,其中以流传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民间著名史诗《吉塞哩》(射鹿人) 记录最详尽和系统。普米族先民有着根深蒂固的直接源于现实生产生活经验的“事物不会无中生有” 的自然、朴素的思想意识和观念。

  (六)维吾尔族史诗:

  维吾尔族最有名的史诗就是《乌古斯传》,它被看成是一部古老的散文体的史诗作品,讲述的是乌古斯可汗英勇争战促成建立统一汗国的事迹。阿布都沙拉木·许库尔·诺亚在《谈〈乌古斯可汗传说〉的原始宗教意象》[36]中从“日”、“月”、“星辰”、“水”、“树”、“火”等原始自然宗教意象和“狼”等图腾意象进行文化解读和评析,探索了“民间”作家借助于民俗事象和宗教典故建构传说的传统审美意境,寄托文本的审美认识、文化意蕴。

  (七)对《诗经》史诗的研究论文

  《诗经》一直为国人熟习,但鲜少将其作为其中的诗篇作为史诗研究。直到1998年,《诗经·大雅》中《先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的史诗地位方被肯定下来[37],其后研究者众。

  2008年有两篇关于《诗经》的研究论文,于莉莉《<诗经>史诗的艺术美》[38]从史诗艺术美的基础和前提、史诗艺术美的实现方式、史诗艺术美的文化价值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该文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研究。《诗经》中的史诗以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表现内容,其艺术美达到较高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史诗结构、叙事手段、形象塑造、节奏韵律等方面。同时,《诗经》史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价值取向,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严艳在《<诗经>无长篇史诗原因探究》[39]中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八)汉族史诗

  《黑暗传》是否称得上是汉族的史诗,仁者见仁,观点各异。潘世东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终极观最为典型、最为深入、最为形象、也最为系统而大胆的探索和阐释就来自汉民族史诗《黑暗传》。他在《文化哲学视野下的<黑暗传>终极价值阐释》[40]中提出《黑暗传》的终极价值主要有三:一是追根溯源、探索究竟,寻找并定位民族历史和灵魂的最早、最远的根须;二是慎终追远、报本返始,引导民族直面历史并感恩戴德、感念天地苍生,孕育并强化民族古老的、本能的感恩心;三是昭示并强化一种与世推移、因时顺变的文化自觉,一种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文化理想,一种服膺天地自然律令的高境界的文化原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万建中]中国故事学二十年学术评述
下一条: ·[吕微]2001年民间文学研究综述
   相关链接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刘倩]尹虎彬对“口头诗学”的译介与研究谫论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冯文开]史诗研究中国学派构建的现状、理据及路径
·[冯文开]史诗研究七十年的回顾与反思(1949-2019)·“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 中国“三大史诗”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新进展·[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从历史走向未来 延续民族史诗文化血脉·“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以学术自觉推进中国史诗研究·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朝戈金研究员专访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在京举行·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课程表(更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