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如果说中国故事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那么,中国故事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是在90年代建构起来的。前面提供的类型学故事学、故事学理论、比较故事学、故事演变史、故事讲述家研究、文化人类学故事学、民间故事原型批评、母题(主题)学故事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尽管是挂一漏万,但足以说明中国故事学已是多种研究方法并存,成为较完整的学科分支。
当然,20年来,中国故事学学科实力真正的展示,还在于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故事学专著。这些专著共同建构了中国故事学比较完整的理论和知识系统,有一般理论的阐述、中国故事史的梳理、区域故事的分析,也有各种方法论的实践个案和专题研究,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罗永麟的《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1986),段宝林的《笑之研究——阿凡提笑话评论集》(1988),祁连休、肖莉主编的《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1992),黄桂秋的《水族故事研究》(1991),曹廷伟的《广西民间故事辞典》(1993),金荣华的《民间故事论集》(1997),施立学的《关东故事学》(1998)、于长敏的《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许钰的《口承故事论》(1999),万建中的《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2001),江帆的《民间口头叙事论》(2002),陈岗龙的《蟒古思故事学》(2003)以及刘守华的《中国民间童话概论》(1985)《故事学纲要》(1988)、《比较故事学》(1995)、《中国民间故事史》(1999)和其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2)等。
其中,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是历经七八年艰辛劳作完成的中华社科基金资助项目,篇幅近70万字,古今贯通,搜求丰富翔实资料。第一次对中国漫长的民间故事发展史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归纳和总结。对见于文字记述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民间故事文本、类型和讲述研究活动进行系统评述,以期建构中国民间故事发展史的宏伟艺术殿堂。既有宏观的展示,又有微观的分析;既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故事文本史,又是一部高水平的故事阐释学专著。其原创性和开拓性受到学界好评。李扬的博士论文《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1996),属典型的民间故事的叙事性的专论。这篇专论是我国目前最系统的就民间故事形态所作的全面研究。专著主要运用前苏联民俗学家弗拉迪米尔·普罗普所创立的民间故事形态分析理论,结合叙事学理论对中国民间故事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细致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功能形式的基础之上,以“功能论”、“序列论”“角色论”等三个专题系统阐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结构,“显示出中国民间故事的叙事已为成熟的结构形式。这篇专著所发掘出的中国民间故事结构形态上的共同规律和特点,为研究者得以从故事结构的层面去审视民间故事,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学术范例。许钰老师的《口承故事论》由“体裁论”、“流传演变论”、“讲述论”、“采录论”和“研究史论”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中国故事学最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部论文集,钟敬文先生这样说许钰老师:“一篇论文的出世,往往酝酿经年,虽然十年来发表的著作不算多,却是认真、严谨之作。……有眼力的同行或认真向学的同学,大都承认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和老师。”的确,书中篇篇论文均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平。中国故事学上的基本问题在这里几乎都有精辟的阐述,堪称中国故事学的典范之作,对中国故事学的学习和研究都有指导意义。万建中的《解读禁忌——中国神话、传说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题》借助“类型学”及前苏联学者普罗普的故事形态理论。从故事的结构形态入手,分禁忌主题为“故事外”和“故事内”两大类。后者又由“完全式”和“非完全式”组成。通过类型分析,基本弄清了禁忌民俗事象怎样转化为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的相关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在民间口承文本中的传播方式和流布情况。钟敬文先生“他运用民间文艺学以及文化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和文学批评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解读此类民间故事群。这一成功的学术实践,拓宽了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的空间,其学术水准处于中国故事学研究的前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