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本人还要表达对苏力教授的歉意。一般而言,苏力教授是学界名流,名声远播于海外,岂是属于庸驽愚钝之列的我辈所能及,而本人之所以敢于放胆与苏力教授一辩者,实是因本人是一个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所从事的专业方面的原因,自以为在梁祝文化的研究方面还有一点发言权,故才斗胆敷衍出这样一篇文字,至于苏力教授的睿智与渊博,本人则是实在不敢有半点怀疑。故文中若有唐突之处,万望苏力教授的宽容与海涵,本人则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钱南扬.祝英台故事集[M]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1930.
[2]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J].民俗学周刊,1930年2月,第93、94、95期合刊.
[3]钱南扬.梁祝戏剧辑存[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
[4]刘魁立.梁祝传说漫议[J].民间文化论坛,2006,(1).
[5]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传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1).
[6]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J].比较法研究,2003,(2).
[7]邱志强.法律与文学的语境观──读《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有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8]梁祝悲剧原因“包办说”遭质疑.文汇读书周报[N].2002.4.12.
[9] 郑亦桥.梁山伯祝英台墓碑出土记略[J].文物,1957,(9).
[①] 钱南扬:《祝英台故事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丛书,1930年5月。
[②] 钱南扬:《梁祝故事叙论》,中山大学《民俗学周刊》第93、94、95期合刊,1930年2月。
[③] 钱南扬:《梁祝戏剧辑存》,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
[④] 刘魁立:《梁祝传说漫议》,《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⑤] 刘锡诚:《梁祝的嬗变与文化传播》,《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⑥] 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从梁祝的悲剧说起》,《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2期。
[⑦] 邱志强:《法律与文学的语境观──读<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有感》,《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⑧] 《梁祝悲剧原因“包办说”遭质疑》,《文汇读书周报》2002.4.12。
[⑨] 郑亦桥:《梁山伯祝英台墓碑出土记略》,《文物》1957年第9期。
(此文发表于《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