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金文]试论民间文学研究的多学科视角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29 | 点击数:12371
 


  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民间文学这一观点,最早是钟敬文提出的。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钟敬文就指出民间文艺研究者“有研究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以及文化史这一群学问的必要”[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钟敬文又一次指出:“(民间文艺)的研究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从民俗学、民族学、民族史、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角度去对它进行研究,也可以从美学、艺术学、心理学(特别是民族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史等角度去研究。这种研究,不但是各种人文科学所需要的,对于民间文艺本身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补充手段,它使我们的专门科学的内容更丰富和更深刻。”[2]总之,钟敬文多次强调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这一观点。钟敬文民间文学应该从多学科视角研究的这一观点,在民俗学、民间文学界得到了普遍响应。建国后出版的民间文学基本理论著作差不多都提到民间文学的多学科价值,如刘守华、巫瑞书主编的《民间文学导论》中就指出,民间文学除了具有艺术的价值外,还具有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农业科学、气象学、医学等多方面的价值[3];段宝林在其编著的《民间文学概要》一书中也指出:“(民间文学)是人民自己的‘百科全书’,因此它为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它有关的科学部门计有:哲学、历史学、文艺学、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美学乃至农业、气象、水文、地理、医学等等。”[4]巫瑞书在其《民间文学名作鉴赏》一书中则指出民间文学的鉴赏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文学的”,一个是“科学的”,而“科学的”又包括“历史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科技的”,等等[5]。总之,认为民间文学有着多学科的价值,应该从多学科视角对它展开研究既是钟敬文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也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界久已取得的共识。但遗憾的是,所有涉及该观点的论述都是散见于民俗学、民间文学研究专著或论文中,民俗学、民间文学界至今还未有人就这一观点作专门的系统理论探讨,本人作为一个民间文学研究者非常赞同从多学科视角研究民间文学的观点,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有一些相关的体会和心得,故在此就这一观点撰文集中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从多学科视角展开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从作家文学研究的方法来看,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也不排除多学科视角,就文学的作用来讲,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和审美娱乐价值等。其认识价值又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状况。其多方面的价值,决定了文学研究视角也是多样性的。以文学批评为例,就包括伦理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语言批评、心理批评等多种形态,但是,上述任何文学批评形态都必须在审美批评的通领之下,任何脱离了审美批评的其他视角下的文学批评,都有悖于文学批评的原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在谈及伦理批评时说:“伦理批评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批评形态,并不像现代某些批评形态那样形成一定的模式,但其基本原则如‘寓教于乐’却永远在批评中起作用而且渗透到各种形态中。西方现代批评中的道德学派如美国的欧文·白壁德和保尔·摩尔等代表人物都主张伦理批评,强调作品的道德意义和教育功能。只不过伦理批评由于强调的重点始终放在艺术内容的道德评价上,因而对艺术的灵性和创造力往往有所忽略,有时把‘寓教于乐’变成了‘重教轻乐’,这是应该加以注意的。”[6]诚如《文学理论教程》中所云,“寓教于乐”应该永远在作家文学批评中“起作用而且渗透到各种形态中”,脱离了审美娱乐这一视角,无论是单纯从伦理的视角,还是单纯从社会历史之类的视角对文学展开的批评,都可能不是科学的文学批评。攻击《红楼梦》、《水浒传》“诲淫”、“诲盗”,不是科学的文学批评;在研究《红楼梦》时撇开其在艺术创新方面的成就不谈,仅从隐喻的视角从中去寻找宫廷秘史也不是科学的文学批评,单纯地把《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作比较,对《三国演义》的人物、事件做历史考证,同样算不上科学的文学研究。就此而言,作家文学研究虽然也需要多元视角,但都要在审美视角的通领之下,它最主要的还是一种审美研究,文艺审美研究才是作家文学研究的特点。

  而民间文学则不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动机上有不同。作家的创作动机虽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要为社会提供具有审美娱乐价值的艺术产品。民间文学的创作动机则是多样的,不一定最终要归结到艺术审美方面去。有一些民间创作是非自觉的,如神话就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7]神话的创作者从没想到自己的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就传说而言,其中确有部分作品表现出作者自觉的审美追求,但也有许多作品艺术自觉的意识不明显,有时连讲述人自己都分不清自己讲的究竟是真实发生过的生活事件,还是传奇故事;其次,就谚语而言,大部分创作者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把自己关于天文气象的知识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经验传承下来,其语言的艺术化显然也不是为了满足审美的需要,而是为了易诵易记。总之,民间文学的创作动机较作家文学而言有很大差别,作家文学的创作动机终究归一可归结为艺术审美的需要,而民间文学则未必,故而作家文学尽管需要从多种角度去审视,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不能脱离审美的视角,而民间文学则可以从任何一个学科的视角去单独展开研究,或从其他某几个学科的视角去进行研究,而不一定非要在审美视角的主导之下。所以,我们认为多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春]从“民俗”到“语境中的民俗”
下一条: ·[安德明]朝向民俗学的新视角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