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望(中穿白衣者)在摆鸠村介绍项目。 王晓望供图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9日10版)
一直对自己身体很有信心的王晓望,在贵州省从江县看到无处不在的山野沟壑,也不免生出挫败感。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与湖南、广西接壤,地无三尺平,交通十分不便。从省会贵阳到从江县城,需要十几个小时车程,从县城到各个村寨几乎没有车辆出入,靠摩托车和少量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连绵起伏的群山阻隔了外人的脚步,也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壮族、瑶族、水族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们在山林之间歌唱,在田间劳作,穿针走线刺绣来装扮自己。如今,这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的眼里,已经成了让人惊叹的文化。而他们身处其中,却并不知道如何珍惜。
作为北京一家非政府组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的负责人,王晓望的责任就是要让当地人明白,他们的文化十分可贵,应该好好爱护和保存,尤其是在全球化与商业化浪潮席卷全世界时,不要忘了自己文化的根和魂。
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的来头很大,是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与发展伙伴关系项目的一个子项目。项目为期3年,将于2011年结束。当地人参与,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是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一贯推崇的一种文化保护方式,2005至2008年在云南省孟连县勐马寨的初次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次将在从江复制和推广这一模式,从一个村寨推广到一个县,这对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来说,既是飞跃,也是挑战。
王晓望希望,届时会有一本由从江人自己撰写的有关从江文化资源的电子档案问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村民的文化自觉、文化敏感性和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
“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当然好!”
从江人对王晓望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听说这个从北京来的说着普通话的女人,要他们自己记录自己的文化遗产,既惊又喜。在他们的概念中,写字、拍照、摄像、出书都是文化人干的事,自己一介农民,居然也有这样的机会,而且还是写自己的事儿,怎能不激动。
王晓望记得,有一次,到一个苗族村寨召开“村民选题讨论会”,“刚进村,就觉山上山下欢声雷动,一时竟有些《北京喜讯到苗寨》的气氛。”而讨论会后来就发展成“酒会”,“村民把一脸盆煮好的肉盛在一个个小碗里,倒出自家酿的酒,给来的客人,不断地唱歌敬酒,寨子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之中。”
经过一年的工作,王晓望已经在从江选定了地方项目负责人和11个定点村寨,其中侗族村寨4个,苗族村寨3个,壮族村寨2个,瑶族和水族村寨各1个。从江5个世居民族均有所体现。
她在11个定点村寨各选了一名“种子记录员”,他们负责了解项目的宗旨,搭建记录框架和主要的记录工作,此外,还需要组织和动员更多村民加入到项目之中,以“讲述”和“共同记录”的方式参与其中。由于从江5个世居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记录必须依靠汉语进行,“种子记录员”的条件之一就是具备一定的汉语书写能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