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文化浸润的心灵
  作者:记者 邢宇皓 王斯敏 李韵   摄影/图: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7 | 点击数:11997
 

  【省思:以文化沐浴心灵】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08年开始,清明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对公众而言,无论是祭扫还是踏青,都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保障。清明文化也由此得到了更多百姓的关注。

  清明,是一个与历史和未来做精神交流的日子,也是一个体会爱与被爱的日子;这是一个感悟自然大化和谐流转的日子,更是一个让心灵享受文化沐浴的日子。然而,要让所有人都能体会清明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这一节日文化构建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冯骥才 文化学者

  将“清明”、“端午”、“中秋”确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不是一件小事。让全民享受节日文化,足以证明我们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传统节日是生活的高潮,集中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理想和终极审美观、价值观。传统节日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是从国家层面为文化的传承创造了一个时间平台。

  节日与假日是不同的。清明节有别于普通的休息日,是因为它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过节”,“过”的就是这些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就清明节而言,人们的表达方式会不断发展变化,但其中包含的两大主题是不会变的——怀念亲人、亲近自然。

  今天,由于不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与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疏离的时间太久,有些陌生了。节日的主人是人民,全民才是节日遗产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多做一些工作,引导人们尊重传统、在节日中享受传统文化。

  节日是我们共同的情感生活、心灵生活。节日文化的熏陶必须从孩子开始,要让节日文化浸润到孩子童年的记忆中。这是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清明节,大人应该让孩子知道它的内涵、它的节日符号和其中饱含的情感。社会上也可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文化的种子。

  贺学君 民俗学者:

  “节日”和普通休息日的区别何在?至少有三点:首先,有个人与集体的区别。休息日是提供给个体的休息娱乐时间,保障的是个体的休息权;节日则带有一个民族集体的节日特征、文化符号、文化要素,表达的是共同的民族情感。其次,有体验与非体验的区别。过节,是一个投入、感受、体验节日文化的过程。此外,它们之间还有神圣性和非神圣性的区别。

  不少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为什么?不是他们不想过自己的节日,而是对这些节日背后的内涵不了解。另一方面,传统节日也需要弘扬和创新。有学者说过,“传统是在现代不断获得意义的活着的过去”,我深表赞同。我们在传承清明文化的同时,也应该为其增添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内容、新形式。但,这种改变必须是符合其核心价值的,是从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创新。

  

  陈旭霞社会学者、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青年一代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清明文化不断注入鲜活的现代元素,首先需要在“感恩”这一文化内涵上多做开掘。在清明节,通过祭天、祭祖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让清明扫墓这个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今天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

  组织寻春、探春、赏春、游春活动,也能激发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唐诗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春歌春曲,可以在清明节组织各种诗歌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诗意,延续中国文化“诗脉”,张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同样,清明文化强调“天人和谐”,我们可以组织荡秋千、拔河、放风筝、挖野菜、体验乡村田园风光等户外休闲健身的民俗活动,营造清明文化的节日气氛。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0年04月0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勃]清明放假,从唐朝开始
下一条: ·[熊建]清明节缘何祭祖踏青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