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乌日古木勒]蒙古─突厥史诗英雄与骏马同时诞生母题的比较研究
  作者:乌日古木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14334
 

  叶舒宪在《英雄与太阳》第一章第四节《战马英雄:游牧文化的原型范式》中曾经讨论过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史诗中英雄与骏马的密切关系。他认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的英雄史诗中英雄的战马是非常重要的母题。海西希先生归纳出的蒙古史诗情节母题14大类的第5类便是“与主人公有特殊关联的马”。表面看来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母题,但实际上它的重要性足以揭示整个游牧民族英雄史诗发生的社会基础。……事实上,马在游牧民族的史诗中不只是一种载人的运输工具,简直就是英雄战斗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0]叶舒宪说:“研究战马英雄型的史诗中英雄与战马之间的关系并同太阳英雄型的史诗中英雄与太阳之间的关系加以对比,不难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想象:原始神话中的神人关系在游牧文明的史诗作品中置换为马与主人公的关系,而在农耕文明的史诗中置换为太阳与主人公的关系。”[21]叶舒宪从游牧文明移动的日常生活规律和氏族、部落之间频繁的抢夺女性和牲畜的战争中马的特殊功能的角度分析了史诗英雄及其马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

  日本的青年蒙古学家藤井麻湖(Fujii Maku)在其专著《传承的丧失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蒙古英雄叙事诗隐喻的主人公》中对于蒙古史诗英雄和骏马的隐喻关系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她以蒙古国西部地区流传的史诗《阿拉泰·海拉呼》的三个文本分析为个案研究,阐释蒙古史诗中与作为主人公的英雄关系最密切的“马”和“蟒古思”的隐喻关系。藤井麻湖认为,“马”是“非正妻”=“情人”、“蟒古思”是“抢夺妻子的男人”的隐喻。这种隐喻在其他蒙古英雄叙事诗中也被应用……英雄叙事诗中的马极其忠实于英雄,并且不可替代的存在。有时史诗中英雄的结义兄弟和新娘背叛他,只有马从来不会背叛“主人公”。英雄及其马之间的信赖性远远超出了普通人间的关系……藤井麻湖细致入微的分析、大胆的联想、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独到的见解,连作为我们这些蒙古族本土学者们都望而声威,赞叹不已。但是,把史诗文本完全从民族文化背景抽离出来分析和推测其象征意义,最后得出的结论未免局限在文本本身的意义。

  斯钦巴图在论文《蒙古英雄史诗抢马母题的产生和发展》中曾经分析史诗《江格尔》中经常出现的侵犯者首先提出侮辱性的三项要求,即让江格尔贡献爱妻、骏马和最勇敢的勇士的情节中马的象征意义。他认为,史诗中英雄和骏马都具有萨满教神灵的特征。[22]

  上述几位学者分别从各自的不同研究视角分析和阐释蒙古史诗中英雄及其马特异诞生和英雄和马不同寻常的关系。在蒙古英雄史诗特异诞生母题中马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英雄的马先诞生类型中马具有预言将要诞生一位非凡英雄的信息。英雄和马一起诞生的母题类型中马作为英雄超长神力的象征。英雄成年之后,上天降下英雄的马和铠甲的母题类型中马象征着英雄的身份和神力。而蒙古—突厥史诗中英雄被敌人抛入地下之后英雄的骏马用尾巴把主人从地下拖出地面的母题与英雄的骏马先于英雄的诞生而出生的特异诞生母题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置换关系。两者都是英雄的诞生仪式。

  --------------------------------------------------------------------------------

  [1] 蒙古国西部科布多省道图苏木的史诗歌手苏和·确苏荣演唱,1959年格·仁钦桑布记录。1974年R·娜仁托娅记录。见仁钦桑布搜集整理:《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新蒙古文),乌兰巴托,1960年。《民间文学》第1卷,第7册。

  [2] 仁钦道尔吉、道尼日布扎木苏搜集整理:《那仁汗》(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1年2月。

  [3] 我国卫拉特蒙古史诗《骑银合马的珠拉·阿拉达尔汗》,根据我国蒙古史诗专家仁钦道尔吉先生的说明,阿尔泰地 区歌手伊和·那仁传授给吉格米德,后来吉格米德演唱,其弟阿·太白记录、整理的史诗。该史诗是除长篇史诗《江格尔》之外,在我国卫拉特史诗中篇幅最长的史诗之一。

  [4] 吉格米德演唱,阿·太白记录、整理。阿·太白整理,巴达玛扎布转写《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文),民族 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123页。

  [5] 斯·窦布青搜集整理《肃北蒙古族英雄史诗》(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98年6月,第1-6页。

  [6] 旦布尔加甫搜集整理《卫拉特英雄史诗》,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所,乌兰巴托,1997年。第5-52页

  [7] [蒙古]浩·散皮勒登德布、特·巴雅斯嘎楞转写《一百五十五岁的老莫日根汗》,蒙古国科学院语言文学所,2003年,第17-282页。

  [8] 霍查·那木斯赉耶夫著,诺敏转写:《哈日勒都日汗》。参见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格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布里亚特<格斯尔>(四)》,1986年9月,第178-179页。

  [9] [俄]日尔蒙斯基著:《阿勒帕米西及其它英雄故事》,莫斯科,1960年俄文版,木尔扎耶夫:《民间歌手们的史诗储备》,塔什干,1979年版。转引自阿地力·居玛吐尔地著:《中亚各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典范》(未出版)。

  [10] 胡南译:《阿勒怕米斯》(手稿)。

  [11] Karl Reichl, Turkic Oral Epic Poetry: Traditions, Forms, Poetic Stracture,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 London, 1992, p.161. 转引自阿地力·居玛吐尔地著《中亚各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典范》(未出版),

  [12] [俄]日尔蒙斯基著《阿勒帕米西及其它英雄故事》,莫斯科,1960年俄文版。木尔扎耶夫著:《民间歌手们的史诗储备》,塔什干,1979年版。转引自阿地力·居玛吐尔地著:《中亚各国(各民族)民间文学典范》(未出版)

  [13] [苏]米尔扎泰著,穆塔里甫译(根据米尔扎泰《渊源专著》,作家出版社,阿拉木图1986年版翻译。):《霍尔库特的传说与霍尔库特史诗》,《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3期,第95页。

  [14] [土耳其]布·帕克索依 ,穆塔里甫译:《<阿勒帕米斯>与<帕米斯·碧拉克>两个名称一部史诗》,《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3期,第94页。

  [15] 毕桪《哈萨克民间文学概论》,中央民族出版社,1992年1月,第91页。

  [16] 乌日古木勒《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与蒙古英雄史诗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7] 新疆乌苏县土尔扈特三个苏木的猎人阿拉希1945年之前讲述,阿·台拜根据记忆整理。见巴达荣贵、关巴转写整理《卫拉特蒙古神话故事》(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7年8月,第81-104页。

  [18]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蒙古文),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53页。

  [19] 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蒙古文),第147-148页。

  [20]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9月,第19页。

  [21] 叶舒宪《英雄与太阳》,第29页。

  [22] 斯钦巴图《蒙古英雄史诗抢马母题的产生和发展》,《民族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第12-15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5-5-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伏俊琏]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
下一条: ·[葛芸生]我读《神路图》
   相关链接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覃跃鑫]德昂族口传文学传承发展情况分析
·[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李雁超]伦理枷锁与自由意志:中日马头娘传说比较研究·[李楠]“史诗文本”:概念嬗变与问题阐释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胡港]咬文嚼字,以至覆亡:书呆子掉文型民间故事研究
·[冯文开]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