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清明节:网上祭扫难以成“俗”
——84%网友选实地扫墓
  作者:记者 张虎 宋学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10346
 


  调查呈现

  75%的网友认为
  回老家扫墓的传统不能丢掉

  尽管清明节网上祭扫的出现已经有几年了,但人们对此方式的认可程度尚不高。昨天第三方调查就清明节扫墓的相关问题,在化龙巷、食色苏州网、梦溪论坛、都市圈圈网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截至昨晚8点,219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只有6%的网友选择网上祭扫的方式祭奠故人。

  另外对于“清明节你以何种方式祭奠故人?”的问题,有84%的网友表示按照老习惯,实地扫墓;7%的网友表示清明节什么也不做;还有3%的网友选择了相对于网上祭扫更新型的托人代扫方式,这让人有点意外。此前有报道称,苏州一家这两年提供代人扫墓的机构,因为几乎接不到业务打算放弃这种服务,现在看来,这个业务还可以继续保留下去。

  对于许多出门在外的人,在如今网络时代,从民间到官方机构都在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推荐网上扫墓的背景下,他们对回老家祭拜故人的老传统有何看法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依然“恋旧”。有75%的网友表示,回老家祭拜故人很有必要,老传统不能丢;20%的网友则表示无所谓,有空就回去;只有4%的网友表示没必要专程回老家,能有那份纪念的心就可以了;还有1%的网友表示“不知道,我只随大流”。

  对于新兴的网上祭奠,大家又有何看法呢?调查显示,44%的网友认为无所谓,相信这种方式就照着去做,不相信可以不这样做;30%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网上祭奠故人有悖于祭祖的传统意义;而有26%的网友表示赞成网上祭扫,认为这是新时代的新方法,值得推广。

  部分网友还就上述话题在网上留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详见【网友原声】。(快报记者 宋学伟)


  南大民俗专家徐艺乙:
  选择网上祭扫无可非议

  清明节将至,许多人提倡以网络祭扫来代替传统的实地祭扫,各地民间自行创办的网上祭扫网站也纷纷亮相,并且吸引了不少网友参与其中。南京大学民俗专家徐艺乙教授认为,选择网络扫墓来祭奠祖先无可非议。

  徐艺乙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的兴起给人们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网络祭扫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但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有的人离祖先的墓地远,有的人工作忙,有的人行动不便。于是,有人采取网络祭扫的方式来缅怀祖先,这是现代人清明祭扫方式的一种,利用网络寄托思念不一定是坏事。目前来看,网络祭扫这种形式刚刚兴起,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

  徐艺乙认为,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网络祭扫方式允许存在。古人清明扫墓是达到“慎终追远”的目的,现代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传统是要弘扬,但生活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采取何种方式祭扫要看个人的选择,我们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南京民俗专家王涌坚:
  缅怀祖先不必拘泥于形式

  许多年轻人提倡以低碳方式过清明节,通过网络扫墓来避免烧纸钱带来的环境污染,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顾问、民俗专家王涌坚表示非常赞同。王涌坚说,每年清明节扫墓会带来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火灾等许多问题,而网上扫墓完全可以规避这些问题。

  据王涌坚介绍,其实古人并不提倡烧纸钱,许多地方的风俗是在坟上压钱,南京的风俗是飘钱,只要把纸钱压在坟上、撒向空中即可完成祭奠祖先的任务。烧纸钱的做法是从明清开始,清末民初盛行,一直流传至今,而烧纸钱确实不利于环保而且容易引发火灾,不值得提倡。尽管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鼎力支持者,但王涌坚还是强调,缅怀祖先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形式。 (快报记者 张虎)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现代快报 2010年04月02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专家话清明:春风拂过的假期
下一条: ·[任大猛]两千年前长沙清明时尚风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