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伏俊琏]敦煌文学:雅俗文化交织中的仪式呈现
  作者:伏俊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8433
 

  经典文学和典雅文学

  敦煌写卷中的经典文学主要指唐前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以及文学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被敦煌民众传阅珍藏了数百年,其养育敦煌本土文学之功不可磨灭。

  文人创作的典雅文学主要指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唐代文人的创作。敦煌遗书中保存了数量甚夥的唐人诗文。《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收录的敦煌文近600篇,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收录的唐人诗包括残句合计为1925首(不包括王梵志诗、应用性的民间歌诀、曲子词及民间俗曲和作为散文之一部分的诗歌、诗体宗教经典以及宗教经典中的诗歌作品、宗教赞颂作品),张锡厚主编的《全敦煌诗》收录敦煌出土的俗诗、歌诀、曲子词、诗偈、颂赞等近两万首。这些作品集中有相当多是文人创作的典雅作品,它们是哺育敦煌文学的源泉之一。

  敦煌民俗、宗教仪式文学

  敦煌的民俗形式多种多样,伴随各种民俗仪式,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昌盛、多姿多彩的风貌。如大量的婚礼仪式文学、驱傩仪式文学、祭礼仪式文学、燕饮仪式文学、节日仪式文学、“说话”仪式文学、“论议”仪式文学等。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是一个佛教圣地,佛教化俗仪式对文学影响很大。其中最有影响的仪式就是“俗讲”。“俗讲”是当时流行于寺院、由俗讲僧向世俗听众通俗讲解佛经经文的一种宗教说唱形式,所用的底本就是讲经文。另外还有“俗讲”前用来安静听众的“押座文”,“俗讲”结束时劝听众早日回家、明天再来听讲的“解座文”。佛教中与“讲经”相对的还有“说法”,“讲经”的通俗化就是“俗讲”,“说法”的通俗化就是“说因缘”。敦煌本《丑女缘起》、《目连缘起》、《欢喜国王缘》就是这类“说因缘”的底本。由先秦两汉时期的看图讲诵的形式,加上佛教“俗讲”的影响,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一种“转变”的伎艺。“转变”就是转唱变文,由艺人对着图画讲唱故事,图画是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或瞬间,体现在文体上,则是散韵相间并用特定的语词标明图画所指示的情节。敦煌遗书中保存的20多篇变文是敦煌文学中最有特色,因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体之一。此外,还有缘于佛教化缘仪式而产生的梵志体通俗诗,乞福发愿仪式上吟诵的愿文、转经文、置伞文、布萨文等。

  敦煌文学与仪式的密切关系,还可以通过敦煌写卷的杂抄性质得到说明。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下一条: ·[乌日古木勒]蒙古─突厥史诗英雄与骏马同时诞生母题的比较研究
   相关链接
·[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孟令法]医疗技术的改进与民俗传统的延续:江苏省沛县立春“戴春鸡”习俗研究·[徐磊 荣树云]非遗保护运动与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
·[王亚南]中国神话古史与“国家”传统·[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彭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刘铁梁]在城镇化过程中理解民俗传统的新变(纲要)·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暑期学校侧记·民俗专家解读端午民俗传统
·[张巧运]浴“难”重生:一个羌族村寨灾难旅游和遗产旅游的案例研究·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
·乌丙安:民俗传统是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根脉·[张士闪]关注民俗传统的现代转型
·朝戈金:民俗传统与都城生活·在怀旧与创新间纠结:京城庙会,沦为“鸡肋”?
·民俗学家谈过年(视频)·[田青]时禁:中国人忘却和丢弃的风俗民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