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从3月19日开始的上海清明文化节,通过人文纪念、文化展览、短信大赛、社区推广等多种活动方式,广泛传播传统的清明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特点,赋予清明节更宽、更深的现代内涵。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王万里说,清明文化节相对于传统的清明活动而言,既是“回归”,又是“创新”。随着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节假日,它们的内涵正不断被传承和丰富。
北京市的举动更加“醒目”,提出了“引领清明民俗回归”的口号,组织了多场活动。3月31日晚,北京举行了第三届清明诗会,在14个节目中,古诗文、红色诗词和现代歌舞相结合,交织成一曲激情、豪迈、感人的红色“交响乐”,“珍爱生命,思念感恩”。在诗会中,《陈觉写给妻子赵云霄的信》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共鸣——这封信是革命者陈觉写给妻子的遗书,既柔情似水又豪情勃发,承载着革命者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人民日报;综合本报记者陈星星和新华社记者张建松、尚昆仑、李亚红、姜敏等报道)
【链接】
你可能不知道的清明习俗
插柳、戴柳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也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寒食禁火
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介子推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
清明赐火
相传因寒食禁火,人们将从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到了清明节,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在唐代,“清明赐火”的习俗曾盛极一时。
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相传由黄帝发明,最初用来训练武士。
在清明时节,古人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02日 10: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