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又见清明。“慎终追远”,是清明永远的主题。而两股“新风”却让今年的清明节略显不同:低碳环保成亮点,传统民俗露新意。“新风”徐来,传递出民众意识的刷新:除了广为人知的祭扫、踏青等活动外,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其实更广。这是纪念故去的日子,也是万物复苏的时节,催促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情怀,感受清明。
低碳祭祀,环保又时尚
一束花,一棵树,一张照片,一句留言……随着观念的改变,低碳祭扫越来越成为人们的首选。
“现在的清明祭扫,既时尚又环保。”1日上午,陈先生从北京八宝山人民公墓扫墓归来。“以前扫墓,大家都暗暗较着劲儿,好像比别人烧更多的纸钱才算孝顺。”这一次,他捧着菊花祭拜母亲,“妈妈生前就喜欢花草,这样对环境也无害。”
鲜花代替冥币和炮仗,已成为全国各地祭扫的一种时尚。山东省济南市从2008年起全面倡导鲜花祭奠,对到济南市殡仪馆等清明扫墓的群众,凡自愿放弃烧纸烧香的,均免费提供鲜花,到今年已送出鲜花20多万支。
除了鲜花祭奠之外,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等新颖形式也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清明就要到了,不能回家祭扫,但愿遥远的拜念也能到达天国。”在各类祭祀网上,像这样的留言随处可见。某祭祀网显示,截至4月1日,祭奠总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纪念馆总数近6万个。在虚拟空间里,人们通过网上鲜花、分享相册、发表留言等“绿色”方式,传递思念、表达哀思。
曾常年旅居海外的王女士表示,她会为已经过世的父亲举办家庭追思会,“给孩子们讲讲姥爷的故事,这是心祭,比只是烧烧纸钱有意义。”
在武汉,清明节期间举办的“他乡天空 一样清明”遥祭朝祖大典活动,主动转变祭扫形式:除高香保留,改“叩拜上香”为“向祭台叩拜、插清明柳”;改“牺牲”为“敬献水果”;改“放生许愿”为“莲花漂流”;改“明火烛”为“电子平安烛”;“周制仪装”与“现代仪装”相结合……
专家表示,低碳祭扫的兴起,源于人们日益“开放”的殡葬观念。在沈阳,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树葬追思亲人。统计数据显示,安葬在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的市民已达28万人,植树20余万株,绿化荒山760多亩,总面积达1000亩。为亲人安葬骨灰的市民,只需将骨灰放入,并在旁边种上树,即可让已故亲人“入土为安”;3月28日,郑州市举行第三届集体树葬活动,100多个家庭在亲人的骨灰掩埋地前种上一棵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用绿色、文明的方式送别逝者。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今年清明,低碳祭扫成为了时尚。
重拾传统,翻出新花样
清明内涵丰富,不仅仅是祭祀、扫墓的日子。据山东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勃介绍,清明节内含两层文化蕴意,一是感恩,缅怀故人;二是希望,维护新生。可以说,清明节更是“生日”。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清明自古以来就有喧闹的另一面,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清明节的许多传统习俗被渐渐遗忘了。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名臣介子推而设。在寒食文化发源地山西介休,清明节主题活动于4月1日起陆续展开。人们将互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表演和主题庙会,风筝舞、斗鸡舞、蹴鞠舞等大型民俗团体表演,以及大罗宫清明清音演奏、云峰寺绝壁挂祥铃、水涛沟万人踏青等传统庙会习俗,不仅继承了传统,还“接轨”现代气息,翻出了新花样。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02日 1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