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旱”抵牾当化解
□ 李耀宗
《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30日
泼水节相当于傣族的新年,是傣历年新旧交替的标志,是延续了上千年的活动。然而,今年的西南旱灾还在蔓延,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又近在眼前了。大旱当前,比金子还贵的水能泼吗?于是,有人提出不过泼水节,但是,作为延续了上千年的几个民族的传统节日,能因此就被取消了吗?
据媒体报道,云南西双版纳州州长表示不会因为干旱取消泼水节,但会“节俭过节”。在今年的泼水节活动安排上,当地民众安排了许多祈水求雨的内容,傣族人民希望甘霖早降造福人间,减缓云南旱情,而这,实际上也是泼水节本有的内涵之一。
近日,笔者出席民间节日研讨会时,迭闻会外传来“抗旱”与“泼水”之争:西南五省区市大旱日烈,甚至饮水亦艰,而云南边陲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即将来临。今年能否例行过节呢?或曰:当“停节”省水以“抗旱”;或曰:抗旱重要,但不妨传统过节。两说争辩不休。
窃以为,抗旱事关国计民生,乃“重中之重”,是大局;地域民俗活动泼水节,自然位居小局。孰重孰轻,毋庸争辩。然,纵观天下万事万物,并不全然非此即彼、有此无彼。包容或兼容,倒是事物存在、发展的普遍规律。鉴此,目前倾力抗旱理应当先,但若巧为运作,亦可兼顾传统过节。所据如左:
从历史渊源看。“泼水节”乃傣、布朗、德昂等兄弟民族民间极为隆重的传统盛节,族人对其的关注程度,丝毫不逊内地春节。“泼水”其节既能经久传承、一贯古今,足见其生机之强、价值之要。千百年间,这些民族迭经无数大小天灾(不独旱灾)、人祸(含生计拮据),笔者孤陋寡闻,尚未见因“灾”辍“节”之载。汉族呢,何曾因天人变故而不过春节?上世纪中叶三年困难时期,千百万人殁于饥谨,而春节不也年年照常么?“履端(春节)大如天”、“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叫花子也过三天年”……这些民谚,便是文明史的回声、老百姓的夙愿。史传如许固步难易!奈何?
从文化效应看。文化学指出:无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说到底,最终还是文化认同。饱经历史岁月洗礼的民间传统节日,乃集心态、物态、行为、制度诸宗文化于一体之复合型文化瑰宝,其中尤以习俗信仰做精神支撑。文化学(还有社会学)还指出:此类约定俗成之公众“精神”力量,断难溘然泯灭,更不容人为硬性封杀!正常的“移风易俗”,只能积以时日,顺其自然,顶多辅以因势利导,否则,必将适得其反!中外古今悖此规律之严重教训,曷可胜言?
从社会影响看。任何民族长盛不衰的风俗习惯,诸如民间节日之类,无不拥有其极为深广之社会根基。一般讲,广袤、历久之风习事象,皆不乏神奇的社会功能,常常有如社会关系之调节剂、社会矛盾之润滑剂、社会和谐之催化剂,随时随地从特殊坐标之难以替代层面,维系社会稳定,彰显社会文明,促进社会发展。我国《宪法》维护风习信仰自由,要义深广,立足崇高!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与西双版纳傣族兄弟共度泼水节的感人场景,洎今跃然眼前,个中政治蕴含、社会影响,当不言自明。
从化解实施看。理性地化解“抗旱”与“过节”的矛盾,既十分必要,亦完全可行。西南抗旱疆域之广,与边陲“泼水”涉面之微,悬殊天壤。局限性“泼水”,纵有“徒耗水”之弊,恐难及“伤资源”之忧,此一。其二,节水途径甚广、方式殊多、时间当长,偶尔过节“泼水”有限区区。何不关注、付诸更多、更大“节水”手笔?更何况,“泼水”兄弟自身也是一支“节水”大军。精神可变物质。“泼”出去的“水”,未必不可复收!第三,“泼水节”乃圣洁之节,始于洗涤不祥污秽,充满趋吉避邪善望。“泼水”因此不无象征色彩,除以水浴佛外,民众间既有激情的倾盆“豪泼”,亦有温柔的蘸水“点泼”,诸“泼”但求“心诚”。民族兄弟面对大旱,不乏“惜水”情怀,自出“节水”妙招,又何须他虑?
综上,我最想说:顾全大局,兼顾小局。大而蕴小,小以成大。科学、理性地化解“节”、“旱”抵牾吧!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网络口水战
反对: 水留着救命更好
一位网民在博客上撰文表示:“一面是受灾之众生长途跋涉寻找生命之水,一边却在把大盆大盆的清水付诸大街之上,泼水以御厄运,还请州长三思!”
苗姓网民对傣学会“象征性地泼”的说法也提出质疑:“即便象征性地泼一下也会比现在当地人民每天象征性地喝一点多很多,那个地点,那个形势,那群甚至生存都困难的当地人民,把水如果留着去救命不是更好?”
网友“结了婚的单身汉”说:“再重要的节日还能重要过人的生存权利?”
支持: 他人无权干涉
网友“好好爱自己”表示:“傣族人民如果认为有必要照旧过自己的新年,我想其他人没有权利干涉。”
一位匿名网友说:“可以做个专用的表面不吸水的泼水场地,大家集中在上面泼水。”这一观点与西双版纳州州长段金华的提议不谋而合:“我们不提倡大泼特泼,希望大家能节水、爱水、护水。西双版纳泼水广场有一个大池子,泼水时可以进池子中泼,这样可以重复利用水。”
网友“米多”说:“其实反对的人只盯住了版纳州长话的前半句,后半句却没看仔细,她说得很清楚,‘节要过,但怎么过是另一码事’。没在少数民族地方生活过,那些反对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要过这个节,再说了,全国人民能不过春节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