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南帆]压抑和解放:日常生活的细节和符号
  作者:南帆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10308
 

  现实主义必须诉诸细节

  卢卡契认为,历史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文学必须呈现这个有机整体。一花一木,一人一物,文学之中所有的内容莫不是“历史”的映射。拥有历史整体论的视野之后,所有孤立的事实才能找到归宿。谁能站到历史的制高点,清晰地俯视历史的蓝图?当然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手里的现实主义文学,即是在纷繁的社会现象之中察觉各种体现历史整体的典型。我将这种现实主义形容为“历史寓言”。抛弃浪漫主义之际,现实主义强调的是朴素、常识、冷静客观和翔实的观察,但是,这种现实主义又一次具有了神话的高度——政治神话。

  为什么称之为“神话”?至少在今天,历史并没有完美地实现卢卡契心目之中的蓝图。对于文学来说,现实主义的神话高度似乎无法在日常生活领域着陆。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同时是致命的缺陷。或许,我们有必要重提细节的文学意义。对于现实主义文学来说,压抑与解放的主题必须诉诸“细节”,他们对于生活的感觉和评价常常取决于一丈之内发生的事情,这些细节带来的印象远甚于遥远的政治大口号或者街头精美的大幅商品广告。所以,许多作家意识到,细节是现实主义文学与日常生活的深刻呼应。如果现实主义文学仅仅表示了一些抽象的理念,仅仅是一些虚拟的情节——如果有血有肉的细节跟不上,那么,卢卡契们所向往的历史还是一具没有实际内容的躯壳,这似乎有违现实主义的初衷。

  现在的文学已经走出现实主义的神圣光环而站在一个交叉路口。无论是现代主义的个人深度、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福山式的“历史终结论”,还是新左翼对于革命遗产的再度钟情,这一切无不被重新纳入视野。当然,这仍是我愿意遵循的一个前提:文学可能改变考虑历史的方法,但不是冷漠地背过身子,抛弃一切严肃的话题。

  (作者单位: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
下一条: ·地震心理遗创症:记忆还拧紧我们的心弦
   相关链接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赖婷]论泉州开元寺西塔猴行者文化符号及地方衍化
·[贺少雅]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种面向·[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
·[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