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一词的出现,大约要晚于庙会形式千余年。早在东汉时期,佛道两家几乎同时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寺庙宫观。这些宗教场所不但聚集信徒从事坛醮斋戒、水陆道场、膜拜典礼等活动,而且还因此形成了以寺庙宫观为中心的区域性市肆繁荣。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迁都洛阳后,佛教大盛,每年都要举行佛像出巡,将千余尊佛像恭送至景明寺,其场面之宏大,盛况空前。唐宋以来的迎神、出巡大多源于此。在此期间,除了宝盖幡幢的宗教仪仗之外,还伴有音乐百戏,诸般杂耍,形成了全城骚动的热闹场面,几至万人空巷。
正是由于这种以寺庙宫观为中心的盛大宗教活动,也带动了市肆贸易的商业繁荣,尤其是唐宋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除固定的街市商业场所之外,逐渐形成了有规制的临时性“庙市”。这种“庙市”伴随着寺庙宫观宗教活动主体,形成了与之并驾齐驱的另一游乐商贸中心,这种集宗教活动与市肆商贸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既是中古乃至近代社会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庙市或庙会。
宋代以来,除了全国一些著名的寺庙宫观之外,每个城市星罗棋布的龙王庙、城隍庙、关帝庙、财神庙、娘娘庙、土地庙、火神庙等等,以及不同民族、不同行业尊崇的神庙也会定期形成一些各有特色的庙市或庙会。
以清代为例,北京一年四时都有庙会,其中最盛者有正阳门前(在正阳门瓮城内)的关帝庙,香火最盛。自正月初一凌晨五更即有前往烧香者。初二是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仅初二一天求财者便达到数万人,拥挤不堪。白云观也是正月初一开观,但要到正月初八祭星日,游人才开始渐渐多起来,初八之前的繁华远不如正阳门关帝庙和广安门外的五显财神庙。十八、十九日是道家的“燕九节”,也是白云观游人最多、庙会最盛之期。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正阳门五牌楼一带、内城西单牌楼、东安门大街、东四牌楼、地安门至鼓楼大街,商肆争挂新灯,衙署如工部、兵部、光禄寺都要挂上争奇斗艳的新灯。于是,趁市民观灯,也会形成临时性的商业网点,但不属庙会的范畴。
自正月过后,北京城几乎每月都有不同时间的临时性庙会,如二月初一至初五的太阳宫庙会(在崇文门外南岗子)。三月初一至初五的东便门内南河沿蟠桃宫庙会,“自崇文门以东至此,三里之遥,车马喧阗,人烟杂遝,有清明上河风景”。去年,我应崇文区之邀参加蟠桃宫庙会文化的研讨会,并参加了去年蟠桃宫庙会活动。因该庙已经拆除,这项恢复的庙会改在北京城墙遗址公园举行,活动中保留了部分民俗活动、民间手工艺(尤其是绢花工艺)和北京小吃,但已很难找到五六十年前蟠桃宫庙会的影子。
四月初一至十五,是京西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开庙的日子。旧时,前往进香者能绵延百里,其最大亮点则是进香途中的茶棚和花会。近年来,门头沟区文委曾下大力发掘整理出不少关于妙峰山庙会的资料,诚为可贵。四月里的重要庙会还有西直门外万寿寺庙会等。四月十八日的丫髻山庙会,其仪式之隆重,更是超过了妙峰山的碧霞元君祠。
五、六月间西城都城隍庙开放,宛平县城隍出巡,可达万人空巷,花会随行,百货杂陈。崇文门外卧佛寺、永定门南顶庙会,也都是五月间的较大庙会活动。六月初一是中顶庙会,地点在丰台区草桥附近。草桥是著名的花乡,故而中顶庙会看花买花成为庙会的特色。
九月初九重阳,古来有登高之俗,故而广安门外的法藏寺塔、彰义门外的天宁寺塔就成为人们登高所选,是时也有庙会形成。
农历九月以后,天气渐凉,已不适宜户外活动。京城庙会逐渐稍歇,以待来年正月复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前线》2010-02-21 10: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