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
  作者:张仲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1 | 点击数:9352
 

  以上这些因素只是文化史向新文化史过渡的部分原因,事实上,伯克认为,“无论在整体还是在个别的层面上,‘新文化史’都是博采众长的结果。”(页57)

  现在的文化史之所以被冠以“新”字,表明它遵从的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与以往经典时代文化史研究有着很大的差异,也与思想史、社会史研究有很大不同。新文化史实际上是对大众文化史、历史人类学、微观史学、后殖民主义与女权论述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是对“‘文化’领域的扩张做出的反应,也是对崭露头角的‘文化理论’的兴起做出的反应”(页58)。实际上,关注理论正是新文化史最明显的特征,文化史是历史学科各分支中最具理论化的一支,女性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与日常生活论述等都是最先从文化史这里展示其影响,然后再扩张其军的。关注表象(Representations)和实践(Practices),这是新文化史研究最突出的两个特征。

  实践史主要包括社会语言史、信仰文化史、旅游史、收藏史、科技文化史等,其中,目前最受欢迎的实践史是阅读史研究。表象史一直是新文化史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它既注重文学或视觉中的形象,亦关注精神中的意象。在美国和法国,对集体表象的研究吸引了很多一流的史家。在各种表象史研究中,记忆史属于研究热点。

  通常,文化史研究者比较重视思想,对物质文化注意不够,把该领域留给了经济史学家和艺术史家。但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一些文化史家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将研究兴趣转向了物质文化的研究,关注物背后的文化意涵,尤其是人与物的互动、物品和认同的关系,且吸收了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成果,强调研究传统的三大课题——食品、服饰、住宅,聚焦于消费史和想象层面——因广告的煽惑而对商品需求的刺激。

  医学范围内的身体史研究古已有之,福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系列研究开辟了身体史研究的新典范,但在新文化史的脉络里,这种身体史研究才发扬光大,并与医疗、性别、心态、政治和文化联合起来讨论,关注点主要是作为经历和作为符号的身体,以及各种对身体的看法与使用,即所谓身体的文化建构。  

  在以上对新文化史及对新文化史研究领域的表述中,伯克一直试图让读者意识到,“在新文化史这把大伞底下进行的实践采用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 (页85)。他也很明白地提醒,很大程度上,新文化史是“通过借助一些新概念,让许多新的主题得到了发现和探索”(页85)。所以,新文化史不是一个完全的创新,它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像历史人类学、经典时代的文化史研究、艺术社会史研究等,都有很大的继承和延续,正像伯克在之前的讨论中所揭示的。因之,新文化史只是标志史家研究重点的转移,“是对传统的改造而不是一场革命”(页86)。抑有进者,支撑新文化史的基础理论,经常遭受传统实证史家和像汤普森那样的创新型史家的批判与拒绝,而新文化史赖以支撑的主要理论——有关现实的文化建构理论,也是富有争议的。接下来,伯克在第五章对文化建构的价值和局限进行了考察。

  新文化史的实践者普遍将“表象”视为现实的“建构”或生产,这样建构主义的做法反对把文化或社会群体看作是同质的或本质主义的,且与外部世界截然分割的文化建构物。但学者们在多大程度上乃至用什么方式建构了他们的研究对象?这类问题本身就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内容,而1980年代以来一系列以“建构”、“发明”、“想象”等为标题的史学论著,都表明史家对文化建构重要性的认识。更有新文化史研究者认为,过去本身就是一种建构,如阶级、种族、民族、君主制、性别等皆是如此;个人身份的建构、认同和区隔的建构,同样是新文化史的重点关注对象。饶是如此,建构主义也有自己矫枉过正的局限,如文化建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人的不同作用,个人和集体建构的重要性问题,文化建构过程中政治、经济或文化传统的因素决定程度,文化建构过程中对传统思想资源的取舍情况。这些问题既为新文化史招致了批评,亦为它向社会史的靠拢埋下了伏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2010-2-28 2:47: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蓉霞]达尔文: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下一条: ·[高泉荃]中国文化史的“复辟”
   相关链接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武静静]华北乡村宗族组织形态的当代变迁·[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
·[任雅萱]构建的系谱·[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
·[申赋渔]诸神的谱系·[陈鹏程]明清小说中重阳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
·[董晓萍]钟敬文留日研究:东方文化史与民俗学·民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神话古歌
·[萧放]论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
·[姜鹏]《中国文化史丛书》出版的台前幕后·[宋靖野]从仪式理论到社会理论:过渡礼仪的概念系谱
·一位德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技术文化史·[薛虹]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李长莉]洋布衣在晚清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李长莉]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吴励生]在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中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下)·[吴励生]在他者的意象关联性中重新建构主体性中国形象(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