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古时狂欢元宵节
  作者:记者 戴震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1 | 点击数:4665
 


  今时过元宵节,人们主要的节庆活动是去闹市赏灯,并参加猜谜游戏,在成人和孩子眼中,元宵节即是一年一度的观灯节,而这与元宵节最初的发端已然相去甚远。

  庆祝正月十五的传统从魏晋时期开始从各地萌发,而到隋唐逐渐成为制度,并且是官方唯一允许的带有狂欢性质的节日。那一天,男男女女会互换衣服上街嬉闹,贫的富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混杂在一道,喝酒、唱歌、奏乐、看戏。在那天,人们甚至可以肆无忌惮地“用鄙亵为笑乐”。

  学者王秋桂认为,这种狂欢活动从儒家理性的观点有其正面意义——混乱是为了调适和整合,新的次序才能得以建立。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里,只称其为正月十五、正月半,并没有元宵这个名称。隋以后,称为元夕或者元夜。唐初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便有了“上元”这个名字,今天我们所称的“元宵”其实要到唐末之后才逐渐出现。关于元宵节的由来,说法种种,这里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民俗学大家、台湾“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王秋桂教授的观点。

  正月十五的庆典仪式最早的记载见于《史记》里的“乐书”。它写道,“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于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太一”是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推崇的“天神之尊贵者”,正月十五是官方祭祀太一神的日子。不过,据武帝《本纪》记载,祭拜太一并不一定在正月举行,而且三年才郊祭一次。王秋桂教授认为,当时人们祭祀太一主要为的是求仙,这和后来元宵节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可以推测,汉朝祭祀太一的时间和元宵节只是巧合,并非元宵的根本来历。

  王秋桂认为,正月十五成为后来的元宵节是通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而来的,中国各地逐渐将分散的习俗统一起来,形成了最后的元宵节。而在此之前,每个地方在正月十五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我们在此可以举一个例证。

  那是北朝十六国时,某个正月十五,天气晴朗,战事平息,后赵君主石虎带着随从一干人等来到邺(今河南临漳)城的郊外,在一处高山上进行了一场祭奠仪式。“登高”一词,我们在王维的诗句中见过,“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高”活动并非只在重阳节进行,它是古时传统的“避瘟”仪式。我们在今天留存的文献中能够看到当时官员记录了石虎的这次“登高”仪式。

  这是在河南,而在南方,正月十五则有另外的含义。《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同时代吴地的一则传说,吴县的蚕农张成半夜惊醒,看到屋子里站着一个女子,女子告诉他,她是此地的蚕神,若想养蚕发达,需在次年正月十五用白粥祭祀她。可见,当时江南地区,正月十五是祭奠蚕神的日子。

  王秋桂分析,在隋唐之前,正月十五及其前后的一些习俗和仪式其实都还兼具了立春的一些特色。今人所过的元宵节,其实最早的雏形要到隋代才出现。

  今天我们看到的关于隋代元宵节最具体的记录来自一篇奏折,这是御史柳呈给隋文帝的一篇奏折,记录在《隋书·柳传》里。奏折写道,“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日,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女曼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柳大致的意思是,百姓们在庆祝正月十五时,场面太过狂欢,“竭赀破产,竞此一时”与隋文帝崇尚节俭的风气不符。后隋文帝接纳了他的建议,颁布了正月十五活动的禁令。没过几年,隋炀帝登极,元宵禁令重又解禁,且有变本加厉的意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元宵节时,隋炀帝召集民间艺人到洛阳城外举行盛大的百戏,以招待来朝的各族首长。据《隋书》“音乐志下”记载,“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大列炬火”。

  在中国古代,驻有官府的城市往往会实行宵禁令,也就是一到晚上,就得锁上城门,禁止市民自由活动。所以能在夜间赏灯,并举行大规模的活动对寻常百姓来说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

  正月十五“嘉年华”从隋炀帝开始便逐渐被官方接纳,并制度化,官方出钱在正月半举行大型的庆典,在整个城市张灯结彩,并在主要道路上搭建绵延数十里的戏台,供百姓游乐。正月十五也从此变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官定嘉年华”,并从此延续了上千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这是盛唐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唐时的长安也实施宵禁政策,但在元宵节前后三天,官方取消宵禁的限制,以方便人民赏灯游玩,这被称为“放夜”,也就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缘故。在这三天“小长假”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聚集到长安街头赏灯,游玩。整个长安城一片灯火辉煌。开元盛世时,李世民还不惜巨资在城内搭建起灯轮、灯树,以求与民同乐。

  这些场景在今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如今的世界日日都是嘉年华。而在一千年之前,整个社会仍在封建道统底下,百姓们为什么会在此日“竭赀破产,竞此一时”?为什么要“人戴兽面,男为女服”,“无问贵贱,男女混杂”?

  王秋桂解释,元宵节活动,其实是新年期间所进行的“转化仪式”,在新旧交接的时间里,可以肆无忌惮狂欢的节庆,其目地是为了区隔往年、过去和未来,起到除旧布新的作用。他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元宵节中的狂欢活动,即便从儒家理性的观点,也有其正面意义——混乱是为了调适和整合,竞争是为了和谐。惟有在‘一张一弛’之下,新的次序在得以建立。”
 

  文章来源:新浪-新闻晨报 2010年02月28日07: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正月十五闹元宵:“中国式狂欢节” 期待传承创新
下一条: ·老苏州这样闹元宵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