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做一个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传播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耀良获知西伯利亚和美洲西海岸也有大量的史前人面岩画,于是开始投入研究。并且,鉴于宋耀良教授在中国史前岩画研究方面的成就,1993年他受邀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院做访问学者。于是,宋耀良先生从此开始了在国外进行史前岩画的研究,并且开始了在西方开展中国史前文化的传播工作。
宋耀良说:“我到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院之后,师从哈佛大学考古系的著名教授张光直先生。张光直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甚至世界考古学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考古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给了我很多具体指导,令我受益匪浅。在哈佛的时候,我每天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里寻找岩画的资料,并且进行调查和研究。在哈佛图书馆的地下室里,我找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料,比如美国考古学家劳夫1898年发表的考古报告。其中记录了西伯利亚黑龙江出海口有萨卡齐——阿梁村岩画遗址,百余个人面形岩画凿刻在江边的大石头上。那是亚洲最东面的人面岩画遗址。还找到贝思·希尔考察美洲西北海岸人面岩画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中国的人面岩画,与美洲西北海岸人面岩画关联。”
不仅如此,在国外的时候,宋耀良一直在传播中国史前文化,并且用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论证中国的史前岩画是如何传播到美洲的。而这个学术观点和结论,之前是不为西方的学术界所承认的。说起这段往事,宋耀良先生说:“在哈佛,我一直努力让西方学者了解了中国岩画的情况。在这之前,因为中国的岩画刚刚被学术界发现以及学术信息交流的闭塞,外国学者根本不承认中国有史前岩画。”于是,宋耀良先生又在西方开始了漫长的学术论证之路。
他说:“我设法与这个领域颇有影响的加拿大女学者贝斯·海尔联系上,她是实地考察北美人面岩画最多的学者。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人面岩画专著寄给她。贝斯·海尔非常兴奋,因为我的研究也揭开了困惑她多年的研究难题,那就是:沿着北美洲西北海岸四五千公里传播的人面形岩画,是从何而来?”因为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加学术界主流观点仍是,人面岩画是由南往北传播。他们不能想象寒冷如阿拉斯加的地区,会出现一种具有强大动能和活力的文化因子,顽强地沿海岸朝遥远的南方传播。他们一致认为,是在西雅图和温哥华等史前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形成这种岩画文化,然后朝北发展,到达阿留申群岛东端,一路留下众多人面岩画。因此,有了我的研究成果作为论证,贝斯·海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岩画区域中,确实有些证据能够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岩画的某些艺术传统,源之于古代中国的文明。这种文明曾扩散在环太平洋区域。这位令人尊敬的女学者,以其敏锐的悟性,感觉到中国存在这样的史前艺术。她邀请我到她那里考察岩画,但是在我即将动身时,她却遗憾地过世了。后来,我仍然自己前去考察,后来我在太平洋一个叫嘎伯留日的小岛上,找到埋在半米厚草皮底下的大片岩画区,情形非常壮观。那里的岩画主要是海洋生物和人面形以及神话中的海狗兽(类似于中国的图腾龙)。那里的人面岩画与中国贺兰山岩画很相似。而在临近岛上,有一个大海狗岩画,口中还含着一个人面。在南美玛雅文化中兽口含人首的石雕很多,这样的图形与中国殷商时期青铜器中的主题纹饰——“虎噬人首”很相似。于是,张光直教授曾据此提出了一个命题:“殷商——玛雅文化连续体”。这再一次证明了中国史前人面岩画的传播方向问题。
宋耀良在华盛顿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作研究的时候,除了查找资料、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外,仍然在进行这样的传播工作。他说:“这是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让西方的学术界知晓我的观点,了解中国史前岩画的情况和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他说,“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要让西方的主流学术机构接受这一观点是不容易的,我尽了最大的努力。我的论文于1997年在美国最高学术机构斯密斯苏尼所属的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刊物上发表。长篇中文论文《环北太平洋史前人面形岩画研究》也在加拿大大型学术刊物《文化中国》发表。”他终于让西方的学术界承认了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且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说:“我相信,至少我在指证人面岩画从中国内地传播到北美大陆这一个课题的研究上是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而这样的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他有一股韧劲,正是这样的一种坚持和韧性,让他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还在不断地取得新的突破。
在史前岩画的研究领域,宋耀良是唯一个既发现中国人面岩画三条大分布带,又知晓美洲人面岩画的人,他在两地岩画沟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中心主任威廉·菲茨夫,是东北亚与西北美洲史前文化交流的权威。他曾两次邀请宋耀良先生去他博物馆演讲和研究。并且肯定他的研究成果,他曾经评价道:“人面岩画不仅进一步证明了两大洲间史前的文化交流,同时把这种交流延伸到了中国。”
岩画的研究和保护
宋耀良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岩画的保护工作,谈到这个问题,宋先生说:“岩画保护是个大系统工程,应当由政府带头进行保护。作为一个岩画的研究者,我一直在为史前岩画保护工作呼吁和建议。我记得,在中国考察阴山岩画时,我在深山里发现一处岩画遗址保护得非常好,那里漫山遍野都是岩画,但是并没有被破坏。这与深山中的一户人家有关,这家人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一直默默地保护这些岩画。岩画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自觉地成为岩画的守护者。于是,我建议县文化局对这家人表彰,褒奖他们自觉保护岩画的这种行为。我也建议其他的岩画区也能对居民保护的行为进行褒奖,旨在大力弘扬这样对于文物的保护行为,为了能让这些珍贵的史前岩画能够保留得更长久一些。”
他说:“另外,我更加努力地进行史前岩画的研究和调查,因为这也是一种保护。不仅如此,我尽量在各种场合阐述岩画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比学术层面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有关岩画的知识。不仅如此,我也开始写有关史前岩画的文学作品,比如小说。因为能够阅读研究岩画研究专著的读者太少了,而阅读小说的读者相对多一些。我想通过小说的艺术方式,将中国某些特殊的文化类型展示给广大的读者,也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拓展对岩画研究保护的路子。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保护岩画的重要性和伟大的意义。”
他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研究中,能够建立一个有关环北太平洋区域的人面岩画的数据库,甚至能够建立一个数字博物馆。以便所有的史前岩画的研究人员可以共享这些资料。也能够更广泛地宣传史前岩画的文化价值,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动世界上各个地区对岩画的保护。并且,希望能够在其有生之年完成一套环北太平洋区域的人面岩画图集。这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涉及到五个国家六个地区。并且,还能够多写几部与岩画有关的文学作品,更多地宣传史前岩画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岩画,自觉地保护岩画。他说:“这是一项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类文化方面的工程,当然也是颇为艰辛的工作,需要联系诸多国家的学者共同努力。”
宋耀良曾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荣获霍英东教育奖,后赴哈佛大学作多年研究。不甘于言状空泛,议若无物,遂投注于史前岩画实地考察。实地考察中国大部分岩画遗址,发现中国人面岩画分布规律,著有《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中国岩画考察》等书。并且致力于史前岩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北美阿拉斯加和美加西海岸考察人面岩画中,论证了环北太平洋地区人面岩画具有同一宗教文化内涵,美洲人面岩画应由中国传播所致。近年来从事文化悬念小说的创作,发表有《人面岩画之谜》和《西夏谜城》长篇小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教育报 2010-02-26 17:22: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