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夏雨菡]宋耀良:90年代实地考察中国岩画最多的学者
  作者:夏雨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7 | 点击数:7117
 


  宋耀良说,岩画是艺术化、物化了的人类早年的童话遗存。它们独处深山幽谷或者山崖洞穴,至今仍倾诉着远古初民的心曲钟情。我就是为了追寻与世隔绝的并被历史遗忘的人类童话,开始踏遍崇山峻岭、荒漠戈壁的考察之路的。

  他走遍中国的万水千山,在无数的荒山野岭中徒步考察。他一次次出入人迹罕至的高原和山谷,寻找神秘的史前岩画的符号和图形。他反复地进行比较和测量,并且精心地保存资料。他将多年的实地考察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出版了史前岩画研究的学术专著《中国史前神格人面岩画》、《中国岩画考察》等作品。在多年岩画考察研究的工作中,他一直致力于史前岩画的保护工作,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呼吁人们重视岩画的保护。他在西方学术界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一个中国史前岩画文化的传播者。他就是中国史前岩画研究的著名学者宋耀良教授。

  从知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到史前岩画的研究者

  宋耀良曾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知青,在北大荒的黑龙江军垦农场生活过十个年头。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中文系的大学生,后来留校任教,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他的一些当年的学生告诉我,他是一位有才情、负责任的老师。

  谈起那段教书的生活,宋耀良先生说:“我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尽到一个老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缺一不可。在大学教书的期间,我首先开始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带本科学生。除了讲课之外,每周我都会约见学生两三次,与他们进行交流,指导他们的学习,并且进一步引导他们培养学习的能力。华东师范大学现在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就是从我开始的。这样的导师制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正当他的文学批评研究处于巅峰状态之时,他开始转变学术研究方向,转入史前岩画研究,并且成效卓著。这样的转变在当时让很多同行感到迷惑不解,不能理解他为何这样选择。因为在当时他已经是一位知名的文学研究学者了,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为什么转行做史前岩画研究这个“费力不讨好”的研究工作呢?

  宋耀良说:“之所以开始转行研究岩画,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我个人对史前岩画有浓厚的兴趣,一直渴望能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这样的兴趣从我去黑龙江插队看到那里的史前岩画时就已经开始了,我渴望了解并研究这些神秘的史前文化。另外,我发现当时的社会心态开始变得非常浮躁,学术研究环境渐渐地开始发生变化。于是,我想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踏踏实实地做点事。尽管我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我希望至少从我个人开始在学术上改变这种风气。再者,我觉得,文艺理论研究不能从书斋到书斋,我个人不满足于仅仅埋首于故纸堆里,我想精深于某一项物质性的艺术研究。当时史前岩画在中国刚刚被广泛发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于是就开始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开始了我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说起投身于史前岩画研究的决心,他说:“那时候我制订了一个计划,决心要实地考察完中国所有的岩画。于是在1987年和1988年间,我把中国史前五大文化区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重要遗址,实地考察了一遍。当时,除了西藏以外的史前岩画地区我都去过了,可以说至今我是实地考察中国岩画最多的一位学者。我希望对岩画作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也希望能够为这些史前文明的解读作一些贡献,更希望能够为岩画的保护工作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艰辛的考察之路和研究成就

  宋耀良先生说,岩画本身就是艺术化、物化了的人类早年的童话遗存,它们独处深山幽谷或者山崖洞穴,至今仍倾诉着远古初民的心曲钟情。有些史前岩画,记录了当初的传说和故事。我就是为了追寻与世隔绝的并被历史遗忘的人类童话,开始踏遍崇山峻岭、荒漠戈壁的考察之路的。但是,在进行岩画实地考察的时候,这条考察研究之路是非常艰辛的。

  说起那段在中国各个岩画区考察的日子,宋耀良说:“我实地考察了中国当时几乎所有岩画遗址,行程约4万公里,在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实地考察岩画最多的一位学者。但是实地考察是十分艰苦的。我还记得在中国闵南仙字潭岩画考察时发现它凿在大水潭的对岸。我涉水过去,水深齐胸,潭中从山上冲下的溪流甚急,在水中一个趔趄,脚踢到了水下的岩石,痛得站立不住。涉到对岸,见脚大拇指甲被踢掀起,血浆裹住了脚,但是我仍然坚持继续考察。就是在那次考察中,我发现几个图形其实是变异的人面。而且在同一岩面上发现一个五重同心圆。此是该遗址自唐有记载以来没人发现过的。”

  由于亲临实地调研和考察,他在研究上有了重大发现。他说:“我发现,人面岩画是中国境内制作最精美,图像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岩画。虽多省有分布,其实它是独立的系统,以连续线性的方式,在一个个遗址地传播,在中国境内衍生出三大分布带。一条是沿内蒙古高原与华北、河套平原的边缘线,从赤峰往西,沿各山脉的南麓,经狼山,阴山,到达巴丹吉林沙漠。还有一条是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登口,经宁夏贺兰山,到甘肃,在两岸面河的山谷口,留下众多遗址。另一条则是从赤峰向南经江苏连云港,沿海岸线到达福建闽南、台湾万山和香港。而且,我发现在如此广大地域内传播,岩画符式的规定性,基本恪守如一,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五千年前凿刻在山里的人面岩画,在很多方面构成中国上古文明的源头。如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与岩画中的无轮廓人面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上古巫书《山海经》中的很多记载,能在人面岩画遗址中得到印证。岩画所体现出的天人合一、祖先崇拜等观念,与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哲学相一致。甚至它的不少图形,成为某些与巫术和祭祀有关汉字的祖形。”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多年的调查和研究,1992年宋耀良在上海博物馆作了一个有关中国人面岩画分布规律发现的学术报告。新华社发布了消息,他的专著也在该年由香港、台湾、上海的三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宋耀良在中国史前岩画研究领域最重要的成就是发现了史前人面岩画的分布规律和文化意义。他论证了散布在各分布带上的中国人面岩画系一种同源文化所致,并大致勾画出了传播的方向、传播的过程、传播的阶段和传播源,并且论证了人面岩画对于中国上古哲学、宗教、神话、艺术,乃至部分甲骨文字、金文字形成的意义与作用。指证了中国人面岩画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源头之一。这在学术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教育报 2010-02-26 17:2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许地山:不该被忽略的民俗学家
下一条: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相关链接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刘程]论中国史前岩画的造型特征
·[林安宁]活态神话让花山岩画“活”起来·[托马斯·道森等]阅读艺术,书写历史——南部非洲的社会变迁与岩画
·中国岩画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中国湖北神农架申遗成功
·世界遗产大会将于17日恢复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世界遗产大会暂停
·世遗大会因土耳其政变暂停 湖北神农架项目尚未审议·花山梦——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申遗之路
·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等四处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
·世界遗产委员会将于7月10日至20日在伊斯坦布尔举行会议·南部非洲岩画及其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
·[刘锡诚]田野手记:会说话的山岩·[王义彬]地方性知识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
·[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下)·[萧梅]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问题(上)[1]
·秦长城上的“艺术画廊”·南大教授破译“天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