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根
  作者:吴婷 郑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4 | 点击数:6816
 


  节日,不仅仅是某种仪式的重演和某些公众的集会,而且深深地镌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表征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绵延至今的节日传统,是古老文化记忆、不朽文化精神的当代展示。

  日前,中央文明办下发通知,指出2010年将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在全国继续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即将到来的虎年春节,因与西方情人节“撞车”,也让“过传统春节,还是过洋节”的话题颇为引人关注。而在这个话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命题:我们的节日传统是否正在遗失,我们的文化记忆是否出现了断裂?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今天,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将走向何方?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

  正如“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诗句所形象描述的一样,在节日活动中蕴涵着深刻的文化认同。就像每逢十月一日国庆节,注目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前升起时,我们总能燃起爱国激情、升腾起报效祖国的力量一样,每逢农历春节,何人不起故园情,强烈的家园之感总能油然而生。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不断延展、生息繁衍所不可替代的生存经验,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烙上了这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记。文化记忆更是一个人寻求“我是谁,我要往哪里去”的宝贵依据。同西方传统节日相比,我们的传统节日更具有世俗性,更多地与人间的家庭伦理相联系。除尘沐浴、辞旧迎新、敬天祭祖、尊老爱幼、团圆祝福,都是“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和为贵”等民族伦理和精神的反映,其所包纳承载的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有着一份独特的价值。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跟文化记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记忆的中断,就是民族意识的中断。中华民族有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本身就包含了一种文化的延续。”

  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莫纳什大学经济学系黄有光教授出生在马来西亚,他告诉记者:“在马来西亚,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民族,各民族的传统节日都会放假,但传统节日各族各自庆祝。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十五、中秋都是马来西亚华人的重要节日,都会隆重庆祝或纪念。一般来说,马来西亚人过西洋节日,只过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复活节等宗教节日。如果不是基督信徒,即使过这些节日互送礼物,也只是作为开心的日子,不是真正代表其中宗教的意味。”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则对记者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子民,看见红颜色,我们就想到喜庆;听到锣鼓声,我们就激昂振奋;中秋时节,举头望月,就会在内心里油然产生对亲人和故土的拳拳思念。这些情感是其他民族的人们所没有的。这些传统节日里包含着的我们群体的价值观,恰恰就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标志。”

  “传统节日是历经数百年上千年,一个民族不断积累、约定俗成的生活的高潮,终极价值观的载体,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创造。一个民族精神的DNA,特别鲜明地表现在节日文化中,其他文化形式——戏剧、歌舞、年画、剪纸等也有这些特点,但不如节日文化这么强烈、集中,它是一个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具体表现’。”中国文联主席冯骥才也如此表示。

  “汤圆热,花灯俏,庙会闹,又是一年元宵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在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司马云杰还现场给记者背起了民谣和古诗,“如果你细细品味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就会觉得古人的日子竟然是如此和乐有趣,而这恰恰是民族集体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符号。”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曾指出,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已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众多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是维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传统节日所凝结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历久弥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13 08:55: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夜饭经济成春节经济新亮点
下一条: ·陈华文:传统与细节决定的过年文化[视频讲座]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