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成全民]年从何而来?
  作者:成全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4 | 点击数:3792
 


  中国有好多节日,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但是最隆重、最普及、最盛大、最深入人心的节日,要算是春节了。

  然而当下的春节,却过得并不红火。人们对过年的期盼和敬重明显地削减弱化了,尤其在外来洋节等强势文化的渗透和冲击下,青年人对过年的热情已经近乎麻木。

  因此,加热中国年节,进而弘扬民族传统,已经是一项急迫的工作。

  年节寓意一年的开端。年节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开端。汉代《尚书大传》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认为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里说:“正月一日为元日,亦云‘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也说到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

  因为同时用两种历法,我们现在过两个年:阳历新年叫元旦,阴历新年叫春节。辛亥革命后的 1912 年我国开始实行基督教世界通行的所谓公历,即阳历。它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365.24219 天(即一个太阳年)为一年,平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公历符合太阳运行的情况,但它不足之处就是与月亮变化无关。公历中每月的十五日不一定是月圆之日。我国传统历法(阴历),据说发明于夏代,所以称夏历。它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因为它的制定是兼顾太阳和太阴(月亮)的运行情况。它以月亮圆缺一次的周期为一个月,并把其中的朔日规定为初一。这样每到望日(即十五) 这一天,就一定是月圆之日。夏历内部还专门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与太阳年完全保持一致。由于同时考虑日、月双方的运行情况,所以夏历比阳历更实用、更便于民众遵守农时进行生产生活。而西方历法只以太阳为唯一依据。中国哲学强调阴阳和谐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中国的历法对日月并重。

  我们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之日(初一)的价值意义,于是把它确定为自己历法制度中一年的开端,这就是年节——开春之节(春节)。同时,又创造了神话和种种仪式行为来标志这个开端,说明这个开端。不同的社会阶层按照自己的理解,给春节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但是,春节的全部传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其实中国年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古时叫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一年之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商代曾经以腊月为正月,周代曾经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曾经以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武帝时,由于“观象授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节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农历元旦,还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年节的第一天。

  年节的概念,最初含义还跟农耕相关。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正式固定,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后,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其他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这便开创了中国独有的年节双轨制。

  1949 年9月27日,在讨论新中国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定为“春节”。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文化报 2010年02月12日 12:5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袁跃兴]文人笔下的“年味”
下一条: ·[赵丽宏]爆竹声里迎春来
   相关链接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张凤霞]身体感的性别化塑造及其实践逻辑:从年节花馍备制说起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
·[韩李英]春节习俗食鱼的吉祥文化浅析·[张佳伟]皇帝的节日生活实践及其对节日资源的使用
·[王月 戴建国]节日传承中的年味·[向柏松]疫情之后,话湖北春节
·[田兆元]就地过年与都市年俗认同的契机·[储冬爱]疫情下的团圆:何以为家?
·[毛巧晖]认同与重构:后疫情时代下民俗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刘晓峰]成长的中国 成长的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