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农历虎年春节也接近尾声。庚寅新春,人们更明显地感到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春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旧的年俗式微甚至消失,新的年俗正在产生并继续发展:短信拜年已经非常普遍,网上拜年开始流行,通过网络聊天、网络视频、微博,与远方的亲友互致问候;给亲朋好友送旅游卡、健身卡;健身、K歌、进美术馆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
过春节的方式之所以不断发生着改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春节是在农耕文明中产生的,而我们正在进入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对春节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冲击。农耕文明靠的是自然,所以很重视自然,春节的祈福、辟邪、祭祖等习俗正是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而工业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没有那么强,所以上述的一些习俗必然受到冲击,会发生新的变化。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说,近百年来,虽然我们仍然在过年,但是对于年和节等传统文化活动的漠视,影响了它们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地延续和发展,影响了人们对民俗的记忆。很多人都不清楚春节的来源、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情感上疏远了。另外,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生活节奏、生活需求在发生着变化,平时生活和春节生活之间的关联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都促使我们过春节的方式发生新改变。
但专家学者们认为,春节作为一个特别的时间段,不管在农耕社会还是工业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社会进行自我调剂的一个重要方式,而且它是一种传统,中国人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等都包含其中。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过春节都是中国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改变的只是过节的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要通过各种途径传承春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民族精神内核。中国民协顾问赵书认为,春节主要有四个基石:伦理教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道德约束。不论社会怎样发展,春节的这四个基石是不能动摇的。现在需要用新的科技手段把传统文化包括春节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展现出来,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只有在认识和理解春节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将春节文化传承、发展下去。刘魁立说,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可能完全按以前的习俗过春节了。文化有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会随时代逐渐发展并与之相适应。现在关键是我们要重视春节文化,保护春节文化,不能将其随意舍弃,应该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维护它的成长。萧放说,春节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在传承春节文化时,不仅要把一些物品如爆竹、春联、年画等很好地传承下去,更要把春节中精神内涵的东西,比如人与祖先的关系、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与自然界的关系等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新的元素的加入肯定会使春节习俗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地丰富,会使春节更有活力更有现代感。而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一些新的交流方式的产生会使我们的春节更加温情。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春节始终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乐观的态度,珍视春节文化,用心关注春节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一直很关注传统节日,对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了考察研究。他把对春节文化的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建议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他认为,这样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的全民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可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他说,节日文化是约定俗成的,每个人都是其传承者。春节的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源:中国艺术报)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2-23 14:18:0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