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
  作者:陈连山 中新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8 | 点击数:19782
 


  中新网2月10日电 虎年春节即将到来,节日氛围也日渐浓郁。2月10日下午14:30分,民间文化专家、北京大学副教授陈连山将作客中新网访谈,与网友在线交流春节年俗文化的相关问题。访谈中,嘉宾还将对“恐归族”、春节假期是否该延长、“寡妇年”等热点话题进行进行解读。

  嘉宾简介:陈连山,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著作有《话说端午》、《中国神话传说》、《结构神话学》等。

  第一部分:春运、恐归族

  1、说到春节,自然免不了要提“春运”。有人认为,春运几乎造就了一个世界纪录——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最长的人口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20多亿人次流动,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3。有评论认为,从文化学角度看,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象征着春节在人们心中至高的位置。您是怎么看“春运”的?数十亿人次大规模迁徙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

  答:在学术上,迁徙是指个人或集体长期地移居到另外的地方生活。旅游、远距离上下班都不算迁徙。春运,只是人们暂时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几天而已,不算迁徙。只能算临时性的人口移动。

  我大致同意上述评论。其实,春运的发生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春节要求阖家团圆。虽然人们希望每一个节日都是全家一起过——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中秋节……但只有春节对阖家团圆的要求最严格。其中年夜饭就叫做“团圆饭”。如果少了人,就不得不摆一套空餐具象征缺席者。所以出门在外的人一定千方百计在除夕夜之前赶回家。由此可见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在我看来,春运主要是现代化运动造成的。古代人也回家过年,而且比现在更加积极。但是,古代没有所谓“春运”。为什么?因为古代人一般都是全家一起生活。工作地就是家庭所在地。“父母在,不远游。”很少离家在外工作的。因此,团圆不需要长途旅行。但是,二十世纪后期开始搞现代化运动。人们为了追求更多财富和更高社会地位,离开乡土到遥远的城市工作;而我们的城市发展不充分,工作条件待遇差,房价高昂,根本无法提供全家一起生活的条件。这就导致个人工作地与家庭生活地的分离。夫妻分离、父母与儿女分离。因此,现代人要团圆,只能长距离地来回奔波,这就造成了春运。所有的后进国家大体都如此。韩国的清明节、春节也同样有类似春运的大规模人口移动。不过他们几乎家家有汽车,节日期间高速公路严重堵车。

  如果我们城市进一步发展,能够保证劳动者大都可以全家共同生活在工作地。那么春运就不会发生了。即使有,规模上也会大大缩小。像美国,他们的圣诞节也要全家团圆,飞机票火车票难买,可是没有中国这么严重。

  从表面看,春节团圆,是一个文化仪式。但是,这个仪式的内在核心是亲人团聚,共同享受节日的幸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是个人最基本的归属对象。个人的成就通过家庭幸福得到更大体现,个人的坎坷通过家庭幸福可以得到安慰。所以,阖家团圆关系到我们的生活是否幸福。人都是要追求幸福的,这就是春运的内在驱动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万鹏 张士闪:热爱生活能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下一条: ·王蒙:中国历法不比公历低一头 春节用不着申遗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