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李万鹏 张士闪:热爱生活能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作者:记者 霍晓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3-06 | 点击数:8862
 



  有人说:“过年不就是吃好的吗?我们现在天天过年!” 有人叹:“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有人惑:“春节我为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盼望回家啊?”很多人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失去以往盼望过年的情绪冲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春节回家也已非外地人的唯一选择。我们的春节怎么啦?

  春节的脚步渐渐走近,本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李万鹏、张士闪两位民俗学教授。一位73岁,一位45岁,两代民俗学者围绕春节打开了话匣子……

  渐渐淡漠的“瑞雪兆丰年”

  哪个孩子不盼过年?在孩子的心目中,春节无疑是最神圣隆重又最自由自在的日子。两位民俗学者回忆儿时过年情景兴高采烈,对于现在越来越淡的年味,他们认为应该挖掘一下中国传统年节的文化内核,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年节的不同需求。

  张士闪:在我对童年的记忆中,过年走亲戚是特别愉快的事儿。我家在山区农村,走姥娘家要翻过三座山,那时候的冬天常下大雪,路途遥远,大人小孩都是步行,山路上不免要滑倒,但还是兴致勃勃。走亲戚的一方很早就起身赶路,迎亲戚的老早就跑到村头瞭望接人,一遍又一遍地去。终于在漫天大雪中,大老远地看见亲戚来了,胳膊上挎的包袱颜色很是鲜亮。对亲人的那种期待,见面时的那份亲切,现在是很难体验到的。

  李万鹏:传统年节与气候变化的联系特别密切。雪是年节非常重要的体现,“瑞雪兆丰年”嘛。从小习惯了在雪景中过年的人,不下雪就觉得像没过年一样。在呵气成雾的冷天,踏着雪去拜年走亲戚,在心理上是一种享受,值得人们去玩味。再加上丰富的年俗,春节就成为人们对于平时积聚的情感的一次集中释放。

  张士闪:过去环境比较单纯,没有电视和网络,大人小孩在一块儿聊天、接触的时间较多,相互之间就格外热络。现在很多家里都有电脑,小孩一进亲戚家门,肯定跑到电脑那里去了。但如果现在十几岁的孩子普遍感到过年没意思,那就需要我们自警自省,是不是我们的年俗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李万鹏:我觉得现在应该挖掘一下中国传统年节的文化核心,即其中的内核到底是什么,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年节的不同需求。

  逃的不是年,是寂寞

  年味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一些人不去创造,跟人家要年味,跟社会要年味,这怎么可能呢?

  回家过年本是中国传统的习俗,它不仅是亲情的团聚、父母的期盼,也是人际的沟通、乡情的重温。现在,社会上有些不愿回家过年的人,称为“恐归族”,人数不见得多,社会影响却不小。

  李万鹏:我赞成还是要回家过年。春节不能去搞旅游,如果在过年期间旅游成风,就等于把春节降格为一般的节假日,像星期六、星期天一样。

  张士闪:春节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设置,年节是在过去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成形的,比较注重活动的集体性以及在吃穿等层面的满足,拜年、走亲戚、宴请、劝酒等等,礼节客套太多太繁琐,让平时已经非常疲惫的现代人感到疲倦甚至产生厌倦,这可能是有些人的过年心态从“盼归”到“恐归”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大原因。

  李万鹏:那些说年味变淡的人不知道,年味是人创造出来的,我们现在一些人不去创造,跟人家要年味,跟社会要年味,这怎么可能呢?

  张士闪:的确,年味的产生与个人的体验和创造有关,需要自己来动手动脑子变花样,年俗的传承也不是亦步亦趋地重复传统生活。逃年本身,其实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强烈渴求和对于现行过年模式的失望。我们的春节,是需要有新的精神文化内涵注入的。

  李万鹏:当然,我们不能满足于对传统春节的简单回归,而应在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的同时,积极创新其形式和载体,使传统春节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以增强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毕竟,春节凝结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张士闪:具体说来,就是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春节的神圣传统需要以种种方式促进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传统的春节,借助祭神、敬祖、拜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花灯、灯谜等元素,营造出神圣又不失热闹的氛围。今天,每个人都是春节的主人,相信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在继承、享受传统春节文化的同时,还会找寻到一些新的元素,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当代“年味”。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2月09日 17:3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汪晖 李欧梵]什么是文化研究?
下一条: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