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字·解释
为何造字突出虎的爪或牙
随着时代变迁,“虎”的“爪”“牙”特征并没有削弱,在《说文解字》的小篆里,“虎”的构形依然保持着这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状况。直到隶书产生,“虎”字中的“爪”形依然清晰可辨,三国时代的王基碑“虎”字就是明证。
为什么古人对于老虎,最关注其爪牙呢?刘志基说,不难想象,在以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的时代,猎人们对老虎的爪子和牙齿的威力一定会有极为深刻的了解。
造字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进入农业经济时代,刘志基说,按常理推测,人们似乎可以避免在猎场上与凶猛的老虎短兵相接。但事实并非如此,农耕经济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完全取代采集狩猎。
所以说,尽管到了文明相当发展的造字时代,人们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也难免要与老虎发生经常的冲突。老虎爪牙的威胁,依旧会令人刻骨铭心。
虎文字·偏旁
假借虎威 “虞人”戴虎首威慑野兽
虎既有威,作为它最聪明的生存竞争对手,人类自然会千方百计假借虎威为己所用。“狐假虎威”这个典故中的狐,其实只是个披着狐皮的人而已。人假虎威的历史事实,同样在文字构形中有迹可循,屡见不鲜。
在甲骨文中,“虞”字上边是“虍”,即虎皮,下边是“大”,即人。显然描摹的是一个披着虎皮的人。
“虞”是上古一个官职名,即所谓“虞人”。虞人是掌管田猎的官员,由此可以想象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在狩猎之际,每每要披虎皮戴虎首以威慑野兽的场景。
刘志基介绍,虎威不仅可以被人用来威慑野兽,更可以被用以威慑同类,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看到一个名叫“虎方”的敌对方国与殷周族发生武装冲突。“虎方”的名字由来,同样被当做是人假虎威的产物,这可以从甲骨文字形中窥见一斑。
据考释,这个字在甲骨卜辞中既可做名词又可做动词,做名词时,是(虎方)战俘的名称,做动词时,则表示“执获”(虎方)战俘,因此这个字也是“执”字的一种写法。
看这个字的形态,是描摹一个戴着虎首的人被戴上桎梏的形象。这表明,虎方人就是戴着虎首来同殷人作战的,显然,是期望虎首能够给对方带来虎一般的威力。
青睐虎皮
虢字借意剥虎皮
老虎的毛皮,斑纹美观,又厚又软,极其珍贵,所以想得到虎皮是件很难的事情,这种难度也体现在了文字中。
刘志基介绍,与老虎商量,要谋取它的皮,显然是件很难办到的事情,成语“与虎谋皮”正是以此来比喻要干的事情难以成功。然而这个成语显然又透露了这样一种信息:在人们的眼里,虎皮是非常有价值的,否则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谋”呢?
古人谋皮的举动,直接表现在金文“虢”字之中。
这个字形,被古文字学家考释为是在描摹一手执虎,一手持兵器剥去其皮毛的形象。
之所以要不惧艰险谋取虎皮,其实也是一种生存的需要,甲骨文“盧”字可以作出直观的说明。
“盧”,本来表示房屋,即后来的“庐”。据著名学者徐仲舒先生考证,甲骨文的这个“盧”字,上半部分就是屋顶蒙着虎皮的形象,下面的部分,表示的则是火炉食具。从中不难发现古人是非常期望在屋顶上端蒙上虎皮以避风雨的。而“虎”的偏旁“虍”也正是虎皮的形象描摹。
古人青睐虎皮,有着非常容易理解的理由,古文字“彪”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彪”在金文和小篆中,类型虽有差异,造字意图却无二致:均为以“虎”“彡”会意,“彡”为毛饰画文,表示光彩美观之意义。
由此可知,所谓“彪炳千古”“彪炳史册”“彪炳春秋”中的光彩意义,原本来源于古人对于虎皮的视觉感受。
三国时代的王基碑“虎”字(距今约1890年)
本版文/本报记者 底东娜
本文特别感谢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志基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20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