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邱国珍 赖施虬]民俗文化与女性社会地位
——以畲族女性为例
  作者:邱国珍 赖施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5 | 点击数:15107
 
畲族女性爱穿“凤凰装”。戴笄、穿花边衫、扎以拦腰、穿花鞋是畲族妇女凤凰装的整套打扮,体现了畲族的传统衣着文化和宗教信仰感情,也是识别畲族的一种标志。“凤凰装”是畲族女性最主要、最有特色的装束。关于凤凰装的来历,通常的解释是一个传说:畲族的始祖盘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儿三公主嫁给他。成婚时帝后给女儿戴上凤冠,穿上镶着珠宝的凤衣,祝福她像凤凰一样给生活带来祥瑞。三公主有了儿女后,也把女儿打扮得像凤凰一样。当女儿出嫁时,凤凰从广东的凤凰山衔来凤凰装送给她做嫁衣。从此,畲家女便穿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因为畲族的女性始祖是传说中的三公主,所以,畲族民间又有婚礼上“男跪女不跪”的风俗。
此外,畲族还流传另一个传说:凤凰山的青年猎人盘阿龙善待凤凰,得到凤凰帮助得到凤凰装,顺利娶亲并且夫妻恩爱。
凤凰装,尤其是头饰,因涉及畲族传统文化和信仰,备受关注,也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如现今人们称新娘头戴的笄为“凤冠”,但是,古代文献和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则对此另有一番表述,称其为“狗头冠”。如清·傅恒《皇清职贡图》题记:“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状如狗头,……”又如当代学者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据凌纯声30年代调查,畲族妇女头戴的狗头冠为图腾装饰中最显著之一。狗头冠的形式因地域或氏姓的不同而稍异其形,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因其冠象征狗形,故均有狗头、狗身、狗尾三主要部分。”为什么对同一事物会出现不同的称呼和表述?这是一个事关畲族图腾信仰的重要而敏感的问题,本文没有必要涉及并做结论。但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畲族的图腾信仰,是通过女性服饰得以昭示和传承的。这就从一个角度表明了畲族女性在族群内的较高地位。
畲族还流传“插花娘”的传说。据畲族民间口头传承,插花娘原系处州府(今丽水地区)松阳靖居毛弄村的畲家妹子,名叫蓝春花。善良美丽的春花,因反抗地主的逼婚而跳山崖自尽,被人们称之为“畲族的阿诗玛”。春花死后,乡亲们悲恸万分,以鲜花铺盖在她的遗体上,并建庙宇纪念她。在浙南一带,有多处插花娘娘庙。从此,插花娘成为一位地方神祇。人们不仅在病厄危难时来祭拜插花娘以去病消灾,更将插花娘作为掌管畲民婚姻和家庭的女神,顶礼膜拜。如果畲民村落中有遇到家庭纠纷、夫妻不和的,纠纷双方便可以径自祈求插花娘娘出面评理和调解。在插花娘娘庙中,人们插花为香,祷告神灵。由两个巫师盘唱巫歌,其中一人扮演神童,一人扮演插花娘娘,通过与神灵之间的交流,进行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达到夫妻和睦、家庭相安之目的。(注: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选编:《浙江民俗大观》,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508页。)畲民这种特殊的家庭调解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巫术调解。但透过巫术的表象,我们看到的是畲族女性在家庭和族内的地位。因为,在畲族日常生活中,畲民间如果发生纠纷,女性,尤其是年长的女性往往是调解人或仲裁者。
总之,通过对畲族神话传说的解读,加深了我们对畲族女性地位的认识和理解。如今畲族传承下来的神话传说,是早期女性地位崇高的一种反映。这不仅对畲族女性地位的研究是重要的,而且对于研究畲族早期的社会结构及其传统文化特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汉文化的影响与畲族女性地位的变化
 
随着畲族的定居、畲族游耕生产方式的结束,畲族女性的地位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婚姻方面,畲族由族内婚逐渐演变为畲汉通婚。而畲汉通婚的直接后果,是使畲民家族中的畲文化成分的逐渐式微,而汉文化成分的逐渐增强。如,古朴的婚俗被日益汉化的婚俗所取代,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开始瓦解,到清末畲族男子已有纳妾者。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生存环境中汉族强势文化的包围,以及成为畲民家族成员之汉族女性的潜移默化的传播、影响。随着畲族文化中汉人家族伦理思想的逐渐强化,充当家族中直接传授汉文化的角色,即畲民家族中的汉族女性,便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来自汉人家族伦理中既有的清规戒律的枷锁。她们因自由传播汉人的家族伦理思想而获取的不自由,她们均觉得自然而然而心甘情愿。(注: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此外,汉族的贞洁观念、男尊女卑观念,也渐渐影响畲族女性。结婚索要彩礼、为嫁好人家而学汉族女子裹脚、溺女婴等陋俗开始出现。一些所谓的大户人家,更是如此。
但是,传统的力量仍然强大。尽管汉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尽管畲族女性的地位在悄然变化,但包括畲族在内的南方民族女性,其地位总体上仍然高于一般汉族女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涌现了一批女干部、女学者和女专业技术人员。她们从畲村脱颖而出,带着传统的畲族民俗文化印记,走向新时代、新岗位,在各自的领域自强自立,不让须眉,创造了骄人的业绩。
通过畲族女性在不同历史阶段观念和地位状况的描述,我们不仅从民俗学角度解读了民俗文化与女性地位的关系,而且可以从女性学角度加深对“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注:所谓“社会性别”(Gender)是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本文无意对此概念展开论述,但通过畲族女性地位的分析,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文化(包括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社会性别制度,即种种的社会体制和民间习俗把人组织到规范好的“男性”、“女性”的活动中去。社会性别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也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社会性别制度,同一文化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性别的具体规范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相信,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畲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畲族女性的地位必将有一个新的定位。
(原文载于《民俗研究》2005年0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红]复调与重弹:当代民族文学的动物叙事研究
下一条: ·[周星]姚村:物态象征的民俗世界
   相关链接
·[王蔚 熊文慧]城南龙灯的民俗文化蕴意及传承保护·[米海萍]“河出昆仑”青海说的民俗文化诠释
·[麋鉨萌]中式恐怖游戏的民俗应用与玩家体验·[李佳南]漳溪畲族乡蓝大将军出巡仪式探赜
·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杨涛]礼俗互动:地方民众何以融入地方节庆文化建构·[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
·[王芳]西南地区百年客家村落的变迁与发展·[王昌武]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圳大鹏民俗文化考察
·[缪雪峰]传承民俗文化 共创美好未来·[米海萍]试析西南民族的“昆仑”记忆与民俗文化表征
·[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郭烨佳]传统仪式的当代实践:泉州“普度”习俗的价值意蕴与传承路径
·[郭春祺 梅文娟]“文化自觉”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杜琛]蔚县明清壁画与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